2008年4月10日
星期

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

——记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一干休所老干部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
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石斌欣 孙国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10    [打印] [关闭]
    

    在这些老人的心中,雷锋从未真正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

    他们是雷锋的战友、最早报道雷锋的军事记者、用快板赞颂雷锋的艺术家、话剧《雷锋》的编剧、以及我们常常看到的雷锋照片的拍摄者……

    这些早年在沈阳军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和雷锋结下情缘的军官如今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亲手挖掘、宣传的典型雷锋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

    离休后,写回忆文章,到学校演讲,传唱雷锋故事,老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宣扬雷锋。“雷锋精神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了啊。”老人们怀着深深的忧虑感叹着。

    77岁的陈广生是雷锋所在工程兵团的俱乐部主任,曾亲手将雷锋这一批兵从营口火车站敲锣打鼓地接回团里。他最早写作了3万多字的关于雷锋的报告文学《向阳坡上长劲苗》。雷锋牺牲后,他参与了雷锋的治丧和遗物整理。随后,陈广生多次到雷锋的老家湖南望城采访,后来写出了流传甚广的《雷锋的故事》一书。

    认识雷锋那年陈广生29岁,此后他的人生就和雷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年,他已记不清到底有多少记者采访过他,也算不出自己写的17本关于雷锋的书一共发行了多少册。直到今天,他仍在不知疲倦地向人们介绍“雷锋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事”,人们称呼他“雷锋活化石”。

    同样在干休所的小院里,最早报道雷锋的记者之一李健羽老人已经80岁了。他当年是新华社驻沈阳军区分社社长,报道雷锋是他承担的众多任务中的一个。

    “雷锋最早是作为忆苦思甜的典型出现的,没想到后来影响这么大。”李健羽老人说,“当年的稿子下了很大功夫,出来后也比较满意。”

    虽然后来他和佟希文奉命第二次以更高规格写作了关于雷锋的通讯,但关于雷锋的报道最先还是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发表的。前几年《前进报》创刊60周年,李健羽应邀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题目就叫《雷锋从这里走向世界》。

    快板《学雷锋》是干休所里76岁的朱光斗老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朱光斗是延安“红小鬼”出身,后来成为沈阳军区杂技团国家一级编剧、曲艺家。当年他曾与雷锋一起参加军区团代会。听了雷锋的报告后,他创作了《雷锋苦难的童年》。后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发表后,他又构思出了两个战士争夸雷锋的对口快板《学雷锋》,一经演出,立时广为传诵。

    “雷锋是解放军的战斗员,本职工作是驾驶员;火车上,他是列车乘务员;火车站,他是旅客服务员;到学校,他是校外辅导员;回连队,他是党的宣传员……”这耳熟能详的段子,朱光斗老人说唱了无数遍。人们说他“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不管到哪里,《学雷锋》都是朱光斗的保留节目。

    2000年,“红色艺术家”朱光斗离休了,但他的主旋律创作从未停歇,近年他还写了杨业功、丁晓兵、黎秀芳的段子。“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雷锋精神的延续,他们是与时俱进的雷锋。”朱光斗老人说。

    多年来,陈广生老人每年都要去雷锋团几趟,和雷锋班的战士们聊聊天,到雷锋墓上看一看,献一束鲜花。“雷锋一直活在我的心中,捍卫雷锋精神是我的使命。”陈广生说。

    “文革”期间,有人想拿雷锋当工具,提出要写一部“重塑雷锋形象的小说”。最熟悉雷锋故事的陈广生被派到湖南,一采访就是半年。书稿写了不到一半,陈广生回来了。他如实地说:雷锋就是雷锋,拔高了我写不出来。

    还有人说雷锋是“反潮流的英雄”,提出要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来宣传。老同志坚持说,雷锋生前从未提过“路线斗争”、“继续革命”,还是要原原本本学雷锋。

    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人提出,“雷锋已经过时了”、“革命化的典型解决不了现代化的问题”。这些倔犟的老人说: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

    作为最早报道雷锋的记者之一,沈阳军区宣传部原副部长佟希文陪老伴到北京看病。公交车上,他们颤巍巍地把座位让给了一名孕妇,不想边上两个年轻人说起风凉话:“嘿!现在还真有雷锋!”两位老人气得下车就哭了。

    78岁的沈阳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原主任罗木法想不通,他搜集了各类论述雷锋精神的资料80万字,花了3年时间,写作了18万字的《雷锋精神新论》。

    “雷锋精神是不朽的,这是我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罗木法说。

    1998年,罗木法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医生悄悄地让他的家人准备后事。罗木法关心的是自己正在写作的第二本书《心灵长城之歌》,它是以呼唤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手术前,手术后,他躺在病床上,一有精神就拿起笔。

    罗木法最终创造了奇迹,他战胜了癌症,手术后恢复很快。“是雷锋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

    老人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是与宣传雷锋精神相关的邀请,他们从不拒绝。“不管是5分钟的电视镜头,还是45分钟的一堂课,只要是讲雷锋,我们都去。”老人们坚定地说。

    为了让自己的报告能够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今年已81岁的佟希文老人还研究心理学。一次,他从沈阳工学院铸造系一位教授那里了解到,学生们对系里组织学雷锋活动比较反感,不少孩子还认为铸造专业没有前途,纷纷要求调换专业。

    佟希文专门来到学校,他给大学生们讲雷锋的故事,介绍雷锋的事迹,鼓励大家像雷锋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同学们现场提出了很多的尖锐问题,佟希文老人坦诚地和大家交流,座谈会从晚上6时多一直开到深夜12时。

    尽管干休所的老人们很少上网,但他们还是听说了网上有人恶搞雷锋。老人们有的给相关部门写信反映情况,有的撰写言论和回忆文章澄清事实。有一次,一个记者找到陈广生,想挖点“雷锋鲜为人知的故事”。陈广生情绪激动地说:“我写了一辈子雷锋,雷锋生平22年清清楚楚,哪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面对社会上学雷锋的空气不如往昔浓厚的状况,老人说:“雷锋精神有着超越时空的能量。他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永远不会过时!”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