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1日
星期
世说新旅

三十年变幻北京印象

黄惟群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11    [打印] [关闭]
    

    每到一城市,无疑想看这城市的古迹和景点,但和大多游客不同,我还想了解这城市的神韵风貌,看这城市的人和环境。我会格外想知道,这地方人的表情、神态、言行,他们在怎样的房屋中居住,在什么样的大街小巷中走动,想知道这城市的环境特点,感觉这环境特点所营造的氛围和它带给人的影响。这些都很微妙,但这些微妙确实存在,而且确实发生着微妙作用。

    归根结底,我最关心的是一个地方的人。一个老在明亮环境中生活的人,容易开朗、轻松、热情——尽管也容易简单;一个老在阴暗环境中生活的人,容易曲曲拐拐、太多心眼儿。一个走火入魔于细枝末节、精雕细刻的人,或许做得到细致周到,但难做到豁达大度,视野开阔。一个习惯于肮脏习惯于污泥浊水的人,容易焦虑、烦躁、邋遢,尽管也容易拔尖,容易脱颖而出……

    北京,30多年前去过,主要光顾的是景点。也走过几条胡同,回想起来,有点掺土的味道和景象。对北京人的了解,大多来自电影和书籍,杂乱中最突出的感觉是油,这油油得有点奢侈,手插袖管,晃着遛着,拿腔拿调地扯,毫不吝啬,却口气很大;有时也感到些人情味儿,只是这人情味儿有点奢侈,也有点油,仿佛身穿对襟绸褂手提鸟笼的味道。

    近些年,对北京人的印象有所改变,主要还是来自电影电视和文字。除了没完没了的乱侃,北京人还有一种侃,显示的是机智、幽默,暗藏智慧,这智慧没规没矩、不仅油腔滑调甚至还有点赖的味道,但也正是这种放低的姿态,没了束缚却有了彻底,从而对充斥市场的陈词滥调进行了全面广泛举重若轻的讽刺与嘲笑,怀疑并挑战了墨守成规的现有观念与准则,道出了对生活、人生根本的原始的理解。

    早就听说北京这些年变化极大。北京是中国的面孔,整个中国都在翻天覆地地变,北京的巨变也在情理之中。这次去北京,虽然只待5天,多是集体行动,但因坐着车子到处走,对今日的北京,也算有了初步印象。胡同难找了,高楼竖起了,变化确实极大。

    但是,北京的变化终难让人觉得爽快通透。我非常惊讶地发觉:新建楼宇,大多有个基本特征——方方正正,泾渭分明。缺少斜线、弯曲,缺少高贵、华丽与风情,像一块块矗立的带孔水泥柱,只有高低长短不同。

    这是一个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时代,这个时代时时处处都在蹦跳灵感、闪动才气,飞舞匪夷所思的光耀想象力。这些建筑让人想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单调、乏味。

    北京的建筑还有一大特点。所有重要的大厦楼宇,头上几乎都带了个古典的帽,一个个天安门、大前门式的头顶,有点滑稽。以纯粹审美的观点看,一个现代人的身体,搭配一个古代人的脑袋或帽子,怎么也有点不伦不类。以进步的眼光看,当今社会已非封建社会,不再讲究复杂、繁重、威严、霸气,讲究的是简洁、明快、线条、色彩,讲究的是省事省料、合理实用,讲究的是采光功能、通风功能……无疑,这城市的规划者考虑最多、觉得最重要的一定是:如何使这张代表中国的面孔表现出中国特色。但悲哀的是,他们的想象力贫乏得让人心痛。只见其表不见其内,牵强得厉害。其实,这想象是上世纪、前世纪的、很多世纪前的。这想象早就在那儿放着,全世界都知道。不过是被搬过来,挪动了一下时间而已。

    中国要表现的特色,是摆脱了封建农耕时代的今日中国的特色。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国人的财富,可这财富有时真有点像包袱,太沉,好似京戏,成了“百搭”、成了万金油,凡是重要的地方,都要涂点、抹点。这样的环境,将对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