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1日
星期

大学应如何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

——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徐真华
本报记者 林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11    [打印] [关闭]
    

    大学生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大学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究再次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近期“低调”谈论培养目标,把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作为其大学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低调”、“平实”抑或“高调“?广外为何如此定位?大学应如何定位其培养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徐真华校长进行了采访。

    记者:“全球化高素质公民”有哪些深刻含义?容易做到吗?

    徐真华:近两三年来,我多次强调,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所谓高素质的公民就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目标不应只为培养精英式的专家学者。大学确立的目标应该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

    我最近考察了美国的一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又受到了新的启发:高校仅仅是追求培养高素质公民的目标还不够完美,还应在此基础上加上全球化理念,也就是要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公民,概括为“全球化高素质公民”。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全球化浪潮已不可逆转,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尤其像广外这样的涉外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适应全球化趋势,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记者:关于大学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各种观点,您关于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观点是很低调的。

    徐真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要千篇一律,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大学也应培养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办出大学的特色和个性很重要。因此,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多大学都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提出各自的培养目标,如北京大学提的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精神、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领导型人才”,复旦大学提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南京大学提的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瞄准国际前沿的高科技人才,培养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等等。当然有些大学可能会把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虚,让学生不容易做到。

    广外作为涉外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的公民。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一个“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必须做”的现实目标;第二个层面是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领导才能。这是作为涉外型大学对学生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对于第二个层面的目标,很多广外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完全可以达到。因此,广外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与其说是“低调”,还不如说是根据目前学校办学定位来考虑的,是“平实”的选择。

    记者:国内大学生要成为全球化高素质公民,要特别注重哪几个方面的修炼?

    徐真华:国内大学生与国外特别是欧美的大学生相比,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相对于欧美大学生,中国学生普遍刻苦好学,基础扎实,尊师重教,遵守纪律。

    但与此同时,中国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力、判断批判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有所欠缺,另外,文明礼仪修养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文明修养有所缺失。因此,我认为,中国大学生成为全球化高素质公民,最欠缺的既有人们通常认为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素质,还有国际事务、国际惯例、国际礼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修养,提高中国大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于他们尽快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成为全球化高素质的公民实属必要。

    记者: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会影响到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广外在这方面是如何定位的?

    徐真华:近来,我还提出了一个人才成长理念,鼓励广外的大学生们要“立足平凡,追求卓越”。这一理念要求大学生能尽快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融入家庭;“双高、两强”是要求学生成长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创新人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立足平凡才可能达到卓越。正所谓“立足于平凡,平凡蕴含伟大;立足于小事,小中见大。”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训,都是一些再平凡不过的要求,人人都可以践行,但身体力行委实不容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