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铁军”:一团可当两团用
这个团已经发展到顶峰了——前几年不少人这样说。
还能赢得更大光荣吗?以后还怎么发展,保住荣誉就不错了——一些官兵这样认为。
10年前大张旗鼓宣传炮兵团的时候,现任炮兵团团长周洪许还是另外一个师的作训科长。他记得很清楚,当时各处部队营区的院墙上都能看到向炮兵团学习的标语。
如今,对团队管理感触颇深的周洪许团长说:要这样想,部队建设的目标不是荣誉,而是战斗力。这样荣誉就不会成为包袱,反而会更有利于部队的发展。
一个团当两个团用
“现在,我们一个团可以当两个团用。”周洪许团长自信地说。
对于炮兵来说,专业非常关键。侦察、计算、报话、炮长、瞄准手,各司其职,战场上缺一不可。但一人一岗也存在着风险,作战时牺牲一个人,一门炮也就废了。
2007年,炮兵团开始推行“一岗双人”培训,重要岗位至少两人以上参与训练,大量储备炮兵人才。
“一门炮,参战人数不变,但等于配备了两三套人马,这样也有效解决了老兵退伍后战斗力降低的问题,确保随时都能成建制遂行作战任务。”团参谋长宋正秋说。
“不仅如此,在我们团,政工干部也要会军事指挥。”他说,“打仗的时候,连长牺牲了,指导员就要顶上。副连长牺牲了副指导员就要顶上!”
炮兵团的军官们忘不了2005年那次众人瞩目的网上对抗。3名被评为优秀政工干部的指导员组成了“红军”,结果惨败给3名军事干部组成的“蓝军”。
推演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政工干部不会标图,把基本指挥所误标为预备指挥所;对编制内武器装备不清楚,导致火力误用;还不能灵活运用作战原则,导致贻误战机。
这些问题让政工干部、军事干部都很震动。随即,团里提出“把每一名干部都培养成合格的指挥员”。
采取每年政工干部脱产集训两个月的办法,请优秀的军事干部、炮兵学院的教授来授课。并让一些岗位,比如连长、指导员进行互换,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近年来,在军区组织的考核中,炮兵团里政工干部指挥射击的科目都能全部达到首发命中,首群覆盖。
野外驻训是锤炼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方法。2006年,炮兵团在外驻训了3个多月。适应高寒、森林等多种地形,辗转各地7次,全程机动数千公里。
在一些驻训地区,整个部队实现全地下化。“外面的人来了,根本发现不了这里竟然隐蔽着一个团的兵力。”回忆当时,作训股长李顺平的兴奋溢于言表。
“就是要一切为了实战。”作训参谋出身的周洪许团长说。这两年,炮兵团在夜训上下了很大功夫。驾驶员夜训,要求在没有月光、小灯也不开的条件下,山路上开进6公里。
火炮的夜间射击也实现了突破。炮兵团采取一种火炮打实弹,另一种火炮打照明弹,很好地解决了夜间射击精度的问题。
一次演习,夜间射击中照明弹引起了山火。目标就是那堆火,几发炮弹过去,火堆应声而灭。
“现在我们每年要进行8次以上实弹射击,用弹数千发,是过去用弹量的10倍。炮兵嘛,就要用炮弹说话!”周洪许团长说。
提意见战士的照片进了团史馆
指挥连一期士官吴松的照片进了团史馆,和那些令战士们敬仰的英模照片放在了一起。这在全团引起了轰动。
原来,2006年,吴松给团领导公布的信箱里发了一封邮件,反映营区里的军人服务社商品种类少,而且价格比外面贵。
团里一调查,情况属实,便很快采取了措施:服务社设置收银台,张贴详细的价目表,价格很快降了下来。吴松的建议被评为团队建设金点子,团里奖励他300元钱,团领导为他佩戴了红花,照片也被挂进团史馆。
“这是一种无声的导向。”团政委曾祥明说,“我们提倡官兵关心团队的建设,官兵们反映的事情我们保证件件有回声。”
2003年8月,部队正在为即将开始的野外驻训紧张准备,二连士官侯代辉突然收到加急电报,家人通知他父亲病危,速归。
想到入伍以来听到、见到的都是战友们为演习、比武放弃休假、推迟婚期,候代辉偷偷将电报锁进了床头柜。细心的指导员还是知道了,他为小侯及时请了假,预订好车票,并亲自送他上了火车。
炮兵团多年来坚持一个传统:每年老兵退伍的时候,对那些孤儿战士,团里都要赠送他们一套精致的锅碗瓢盆,每套餐具上都刻有“乌蒙铁军”的字样,以及战士们的姓名、服役年限和战友们的赠言。鼓励他们返乡后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开创新生活。
2006年,全团挺进大凉山,开展为期3个月的高寒山地野战化训练。艰苦的专业训练之余,官兵普遍反映没法洗澡。
大凉山海拔高,气候恶劣,水源也少,日常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团领导商量后,指定专人定期到山下县城,将水烧热后,用水车运到驻训地,搭起专门帐篷,保证官兵在驻训期间每周都能洗上热水澡。
近年来,炮兵团还给官兵下发了《官兵外出手册》。手册内容包括“批假权限”、“政治纪律”、“购物住宿”、“预防上当”、“法律援助”等内容。向官兵讲述选择住宿、饮食卫生等小常识,告诫官兵莫贪小便宜,不要将证件、军装等借与他人等。
“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也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祥明政委强调说。
像作战那样去救灾
今年年初执行的抗冰雪灾害任务,用另外一种方式检验了该炮兵团的应急机动、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能力。
从电视上看到雪灾袭击南方大部分地区时,团里就敏锐地意识到,恐怕部队要参与救灾。团里提前做好了《抗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
2月9日炮兵团深夜接到紧急命令,2月10日凌晨7时,救灾第一梯队数百人、几十辆车载着防冻液、防滑链、抢修工具准时出发,奔赴贵州。
2月12日,第二梯队开往六盘水地区。2月13日,第三梯队300多名官兵采用铁路输送,驰援第一梯队。炮兵团官兵们在4.1万平方公里上的65个救灾点上开始“战斗”。
2月11日下午18时,救灾部队刚刚赶到大方灾区,马上就接到大方县大山乡大山村的请求:村子周围5个电塔都被雪灾损毁了。
“立即登车,赶往大山村!”周洪许团长命令。
距离村子还有10公里,车子就再也开不动了。官兵们跳下车,徒步赶往大山村。
次日凌晨,官兵们终于将发电机、探照灯、线缆等设备运送到位于村子附近山上的塔架下。探照灯的灯光映出雨丝划过的轨迹,近百名官兵忙碌在山顶上、塔架上,官兵们的衣服、头发上结起了薄冰,不断有官兵摔倒……
2月12日中午,当最后一名抢修官兵从塔架上下到地面时,官兵们忍不住欢呼起来。
2月13日,参谋长宋正秋带领75名官兵赶到纳雍。官兵们来到位于水城县董地乡平寨村,运送倒塌的57号铁塔抢修材料。
由于路况太差,早上出发的官兵们下午两点才把塔材运到猫儿箐大山脚下。眼前的情景似乎比饥饿更可怕:光滑的凝冰覆盖了陡峭的山路,雪下得正大,空手上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动员后,一场士气高昂的接力赛开始了。战士们喊着口号,10人一组,每组负责500米,往山上运送塔材。
天黑之前,官兵们仅用了5个小时,就将原计划两天的工作做完了。
当天,团里还派出另外19名官兵、8台运输车向六盘水紧急运送电线杆。2月14日凌晨车队到达卸载点时,当地的同志已守候多时,并提前为他们安排了一家宾馆。
带队的干部婉言谢绝了好意,官兵们最后就在会议室里打地铺过了一夜。
纳雍县是劳务输出大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近4万人,官兵们在救灾的同时,也给一些困难的孤寡老人送去了粮油和衣物,不少官兵把随身带的现金也留给了这些穷困的老人们。
3月4日,部队离开灾区回撤时,数万名群众前来送行。乡亲们争着把鸡蛋、水果往官兵兜里塞,群众追着已经缓缓开动的汽车,大声喊着:“谢谢你们!”“再回来,亲人!”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