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8年4月2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青校园
“幸福在哪里”成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幸福课能使“80后”找到幸福感?
2008-04-24
本报记者 张文凌
    在社会人眼里,现在校园里的“80后”是蜜罐里泡大的,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风顺水,未经坎坷。

    可不少大学生却在说自己不幸福。

    令云南大学校方非常意外的是,当一门全校性选修课《幸福论》开课之时,100名学生选择了这门课。“一开始我们很担心,不知道会有多少学生来选。当时想只要有28名学生选课就开。可是新学期开学才挂上学校的课程网不到一周,报名学生量就翻了几倍。”云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建东说。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和人的幸福感画等号

    担任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张尚仁是国内著名学者,曾任广东行政学院院长、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云南大学的特聘教授。这门课就是在他的倡议下开设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发现,富裕的物质生活并不能和人的幸福生活画等号。幸福感和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或评语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而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张尚仁认为,目前很多“8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很强,但社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弱。除了毕业后难找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情绪的极度压抑往往是造成他们中一些人轻生的直接原因。

    “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来排遣压力。但是网络到底能给他们多少帮助呢?网络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却造成了海内无知己。”张尚仁说。

    但是,在多数高校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的管理没有针对学生的新特点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仍然利用学校的两个法宝:考试和纪律,去一味地管、卡、压。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如何教好书、育好人,却是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80后”大学生为什么关注幸福问题

    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彭亚金说,她在报纸上读过介绍哈佛幸福课的文章。“那可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听课人数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人家都说大学必选的21门课程里,《幸福学》就是其中之一。我想来听听,真那么神吗?”

    而更多的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太大,心情郁闷”,想从幸福课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启示”。

    张尚仁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幸福课,“是新时代年轻人关注幸福问题的信号”,这个信号值得关注。它说明“80后”大学生开始觉醒,正在自觉地确立幸福人生的哲学。

    “幸福问题,是当代青年最关心也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张尚仁说,大学时代,是人生的转折点,年轻人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开始个体社会化的真正历程。而目前“80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价值观混乱,心理失衡,致使“80后”大学生有了太多的迷茫:生活的迷茫、求知的迷茫、求职的迷茫……这些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对幸福的迷茫,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幸福。而且据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联合做的研究表明,大学也正是幸福感开始减退的时候。研究称,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中年最弱,“谷底”大约在44岁左右。而大学时候正是幸福感开始降低的起点。

    “幸福在哪里”成世界性的大学生问题

    张尚仁指出,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把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当成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赚多少钱就等于拥有多大的权力、多大的自由和多少幸福。有调查显示,20多年前,80%的大学生认为“建立有意义的人生哲学”是重要或必要的目标。而今天,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1%。赚钱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人生哲学。

    这多少和美国的大学生有相似之处,美国的很多大学生心里也不快乐,他们的压力来自美国文化养成的高期望。人人都想要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轿车,更多的物质享受。但得到这些物质后,人们并没有变得快乐。

    而北欧的丹麦,一个人口仅550万的小国,连续30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人生期望很实在。美国人认为,获得财富就是成功,而丹麦人却说:“对我来说,快乐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金钱并不是那么重要,亲密的家庭关系、朋友和社会关系是比金钱更重要的快乐基础。”

    “幸福在哪里”几乎是每一个迷茫的大学生都问过的问题。在《幸福学》课程里,有一节专门讲“到哪里寻找幸福”。这节课上,张尚仁讲了一个故事:上帝召开天使研究将人类想要的幸福藏在哪里,使人类付出一番努力后才能找到。一个天使说藏在深山里,上帝没有同意;第二个说藏在大海里,也让上帝否定了;第三个说,“藏在人的心里最好。人们总是向外寻找幸福,不会想到从自己的内心去挖掘幸福的秘密。”上帝批准了这个方案。

    化学系06级的张婷说:“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太大了,特别是老师说幸福就在生活里时,我恍然大悟。”

    靠上几节课就能获得幸福观吗

    研究生刘皛等人在云南大学内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理想观念淡薄。赞颂奉献人生的人仅为8.8%。

    “访谈中我们发现,相对于理想而言,学生更加注重现实,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学习他们认为是有用的知识,面对那些塑造自我人格和价值观的课程并不关心。比如,哲学就被认为是必逃课,而一些关于托福英语、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方面的讲座却座无虚席。同时有62.5%的人参加过课外培训,其中包括各种资格认证的培训、体育健身等。”刘皛说。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系主任李兵指出,哲学在现实中已经边缘化,哲学对现实生活几近失语,生活对哲学的呼唤和哲学对生活的疏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没有哲学的生活是肤浅的生活,脱离生活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长期缺位,导致的是哲学和生活的双重硬伤。”

    李兵指出,学习的功利性,使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标;社会的诱惑,又使他们变得浮躁,总觉得只有取得学历、金钱、高官才是生活的开始,而不知道生活本来在每一天,生命的意义在当下。这些需要哲学理论的训练、一定的知识素养才会有所领悟。

    “其实哲学是最早关注幸福的。现在的各种幸福理论中,在中外古代哲学史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萌芽。”李兵说,“一个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可能作为技术来传授的,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与老师的对话,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虽然它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信念、态度、方式,从而带来有质量的生活。这就是人文学科的价值。”

    张尚仁说:“幸福是要分享的。和别人分享得越多幸福就越多。给学生们上幸福课,把我对幸福的感受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感也在增加。”

    

进入同学论坛-->>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