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星期

平等参与 为国争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综述
新华社记者 顾涓 刘卫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25    [打印] [关闭]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的顽强努力下,不断发展,写下了一页页感人的篇章。即将到来的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将使全世界感受到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在华夏大地的升华。

    在改革开放中前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参与体育运动,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

    自1984年以来,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先后举办了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四年一届,已正式列入国务院审批的大型运动会系列。残疾人体育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在国际赛场上,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也展现了为国争光的风采。自1982年起,我国组团参加了6届夏季残奥会、2届冬季残奥会、7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6届夏季特奥运动会、4届冬季特奥运动会、4届夏季聋奥会和多项世界锦标赛,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我国残疾人运动员不畏困难、奋勇拼搏,夺得63金、46银、32铜共141枚奖牌,金牌数和奖牌数双列雅典残奥会榜首,创造了我国参加残奥会历史上的辉煌一页。我国选手在残奥赛场独领风骚,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残疾人群众体育已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轮椅太极拳、轮椅健身操、盲人象棋等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目前,我国残疾人业余运动员超过200万人,其中,参加残奥运动的有150万人,参加特奥运动的有70万人,参加聋奥运动的有60万人。

    自强不息,抒写壮丽人生

    不少残疾人运动员都是后天因伤致残。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在某一天突然变得黑暗,变得倾斜。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痛苦过后选择了一条自强不息的挑战之路。

    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改变命运的事例不胜枚举——湖北的残疾人运动员何军权小时候因为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双臂,但是他在家乡的水库里练就了一身游泳的好功夫。有一次在家乡的水库边,看见一位女青年不幸落水,生命危急,他立刻跃入水中,迅速游到那个女青年身边,大喊:“你抱住我的肩膀!”后来他把这位落水女青年救上了岸。因为没有双臂,在游泳比赛冲刺时他只能以头撞击池壁,有一次鲜血竟染红了池壁边的池水,但他最终在雅典残奥会上一举夺得4枚金牌并创造了世界纪录。

    国际残奥委主席克雷文曾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来阐述参加体育运动对于残疾人的意义:“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首要,也是最伟大的胜利。”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残疾人在身体上有所康复,在心灵上更为坚强,也为融入社会生活建立了更多的信心和基础。

    融入社会,共创和谐文明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面对生活,这个群体有着特殊的困难,要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一方面需要他们树立自强的信念,另一方面,则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

    以往,受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残疾人大多只能呆在家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残疾人有了越来越多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体育,既能帮助他们康复,也给了他们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

    在“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下,残疾人正在克服自身困难,尽力融入社会;同样,健全人也应张开双臂,去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积极条件。这种条件,不只是城市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修建;在人们的心中,同样需要“无障碍”的空间去接纳残疾人。这是一种双向融合,不仅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同样需要健全人融入残疾人的世界。

    残奥会为中国残疾人体育注入新的活力

    2008年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使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成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在环境方面,北京将成为一个无障碍城市,残疾人能够更方便地走出家门,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推进社会文明方面,通过宣传残奥会,通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提升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认知度,树立扶残助残意识,通过社会的关爱,使残疾人同样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灵,这应该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深层内涵。

    2008年残奥会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个舞台将上演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挑战极限的壮歌,大家都有机会目睹残疾人运动员的英姿。他们将在天地之间彰显出一个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的大写的“人”字。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