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天外能源的无锡团队
“因创新而发展,因人才而创新”,4月20日当记者采访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时,他披露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秘诀。
科技创新,使尚德在选购设备和打造生产线方面独具一格。除引进核心设备外,他们大部分采用国产设备和国外二手设备,进行自主优化,“这不仅降低成本,而且适应了各种复杂的工艺要求”。硅片占到产品成本70%,尚德围绕提升市场竞争力抓技术创新,实现了“一替一降一提升”:硅片用较低纯度替代高纯度,且不断降低厚度,同时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率。据该公司测算,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利润可增加10个百分点。现在尚德产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分别为17%、15.5%,达到世界同行领先水平。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博时,师从人称“太阳能之父”的“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取得博士学位后,他留校任太阳能中心研究员和太阳能电力公司执行技术董事,拥有了10多项国际太阳能发明专利。在世界上,他首先攻克了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大难题。靠着这些自主知识产权创业,尚德建立之初在技术上就与国际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
尚德不满足这一优势,描着光伏科技最新潮流,公司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科技创新新体制。公司把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中心,把该中心建成开放式平台,世界各地太阳能行业的顶级专家都可来此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科研工作,可通过参股方式进行项目合作开发,可拿项目奖励,也可由中心高薪聘请,但要保持学术上的先进性,推进技术产业化,“让技术与市场无缝对接”。
投产4年多,先后已有26位国内外高级专家,其中7名博士是海内外一流科学家,先后在该中心自主研发成功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光伏(屋顶、玻璃幕墙)组件工程化、应用产品集成化等技术。目前该中心研发团队已超过60人,拥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承担国家科技计划5项,正进行第2代多晶硅和第3代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并加大对太阳能发电工程系统集成技术和二次研发力度,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技术。
“贴近市场,把‘实验室’转换成‘生产线’”,尚德依靠不断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到去年年底,尚德形成了540兆瓦生产能力,完成产量360兆瓦。行业排行榜显示,尚德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跻身世界光伏产业前3强。
据介绍,尚德收入分配向科技研发人员倾斜,核心技术人员享有期权,项目奖励最高可达200万元。“拿最高年薪的,是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关键人才,而不一定是企业高管”。尚德还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立了技术人员互换培训关系,在公司设立了“金点子”奖,每条建议奖励100元,如被采纳并产生效益,按效益的10%提成。有一年,员工提出的“金点子”达200多项,产生的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产业的背后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人才”,施正荣说,“公司高管的国籍就有8个,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运营官是德国营销专家,技术官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主任,财务官也是位管理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我一旦发现何处是企业短档,就通过猎头公司,请高人来弥补不足”。
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尚德,对公司和光伏产业给予肯定和鼓励;去年4月温家宝访日,随行企业家中就有施正荣。江苏省级机关的公务员在尚德调研后评价说,尚德的发展打破了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传统企业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其揭示的现代企业发展路径显示,科技创新和领军人物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本报无锡4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