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星期

我们永远需要英雄主义

本报记者 潘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25    [打印] [关闭]
    近日,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将《士兵突击》等影视剧光盘下发到基层部队,作为主题教育的教材。这些新鲜做法的背后,是否透出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气象?记者采访了军事科学院政工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

    记者:公老师,我们最近从一些基层部队了解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比如,福建省公安边防总队在今年3月下旬为下面的每个边防团下发了《士兵突击》等电视剧的光盘,作为主题教育的教材。类似的情况,您是否也了解一些?

    公方彬:把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材,在我军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历史。比如,抗美援朝时期的邱少云等英雄,上战场前就看过一些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片,且备受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参加边境作战前也看过一些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电影,看后同样产生出热血沸腾的感觉和效仿英雄的冲动。

    今天,大家所以对福建公安边防总队下发《士兵突击》等影视片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主要还是媒体高度发达后,收看影视片已经变得十分容易,每一单个的人都可以独立自发地进行,所以将发放优秀影视片纳入思想教育过程,且目的性很强,就显得越来越少。

    记者:提起主题教育,对军队比较熟悉的人可能马上想到著名的“三个半小时”,即每天读半小时报纸,听半小时广播,收看半小时新闻。而现在,像《士兵突击》、《亮剑》这类热播的电视剧也成了主题教育的教材。对于这种创新,您个人怎么看?

    公方彬: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原创,另一种是在以往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有所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福建公安边防总队的做法属于后者。

    如果我们结合实际看问题,情况会更清楚。在进入媒体主导社会舆论乃至思想观念走向的时代,部队开展思想教育,除了组织上大课、听报告,开展谈心活动外,就是通过你所讲的“三个半小时”,以及组织收看影视片,前者部队普遍坚持得比较好,后者则逐渐淡出组织行为之外。

    从社会的角度看问题,和谐社会突出特点是对多元的宽容,顺应个性要求。但由于军队坚守的是一元价值观,要保证一元价值观在官兵中确立起来,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坚持教育的主体性、主导性,这也就是在媒体十分发达、影视收看十分方便的情况下,仍然组织下发教育影视作品的原因。

    记者:我几天前编辑过的一篇稿件中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士兵突击》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智力资源,增强了教育实效,许多政工干部觉得他们讲的主题教育课战士们更爱听了;而一些战士也表示,有时思想‘扣子’在教育中未必能解开,说不定《士兵突击》中的一个情节就能让人茅塞顿开。”为什么这些文艺作品能对普通战士产生这样的影响?

    公方彬: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以产生巨大的思想教化作用,一方面源自其特有的形式,即文艺作品一般不是直接教化人,而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另一方面也是更本质的方面,在于优秀的为观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其中包含着创作者与受众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或者说在核心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因为只有作品的价值理念契合了公众价值观时,才有可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以《士兵突击》、《亮剑》为例分析问题,它们就很好地呼应了时代,满足了官兵的精神需求。我们知道,当前军队思想领域的一个重大热点,便是胡主席倡导的“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使命、忠诚、纪律、牺牲”,正是一代代官兵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从而使“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当《士兵突击》、《亮剑》等优秀剧目深刻地反映和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后,其魅力和广泛影响力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记者:谈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艺作品的教化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文革”期间,我们赋予了文艺作品很强的教化功能。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开始往另一个极端走,拒绝所谓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强调表现个人感受。而近几年出现的这几部比较优秀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我们又看到了很多久违了的主流价值观。有的人认为这是对文艺作品的文以载道的属性的一种回归,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公方彬:本质上讲,文艺作品是不可能完全回避教化功能的。因为文艺作品原本就是精神和思想产品,一方面作品的创造者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人,他们必然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倾向及其价值取向处理作品;另一方面大众观赏某一文艺作品也一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价值判断进行,同时与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发生碰撞,当观众不接受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东西时,是放弃观看,当文艺作品有力地呼应了时代,契合了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后,观众便被征服,思想影响作用便产生出来。

    想一下,在我们思想成熟的道路上,留下过深刻印迹,产生了教化作用的文艺作品应当说不少。至于你讲到的一些现象,我们不妨概括为文艺作品教化功能“周期率”的形成,并不奇怪,社会原本就是走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上。

    记者:那么,您认为是哪些因素,怎样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士兵突击》、《亮剑》这类影视作品的产生?

    公方彬:特定社会状况、特殊历史阶段的精神脉动,都是成就类似作品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状况来看,改革开放后我们在思想和精神领域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紊乱,一段时间里“远离崇高”成为时尚,似乎人只有远离崇高,精神和心理才会获得轻松和愉快。

    然而,人毕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不可能总是“跟着感觉走”,所以转了一圈后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不仅需要有物质的满足,同时也需要精神的支撑,并且社会越成熟,物质越丰富,精神支撑越不可或缺。实践告诉我们,远离崇高必将造成精神空虚,甚至蜕变。同时告诉我们,没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也很难真正享受到有深度的幸福和快乐。正是由于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和感知了这一点,从而为《士兵突击》、《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作品的产生和富有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来影响大众并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这样做。比如美国,他们拍摄的大量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成为鼓励青年加入军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您对此是否有过研究?

    公方彬:艺术原本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同时人类在心理和价值走向上也有相通性,所以,借助影视作品来影响人是世界的共同做法。至于军队自然不会超出这一规律。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的军队,由于其没有我们这样的政治部门,且制度决定了政党不能直接在军队中活动,所以其教育往往更倚重于影视作品,比如美军,其相关部门十分庞大,每年制作下发大量影视作品供官兵观赏,以期产生教育和引导作用。其一些影片甚至产生出世界性影响,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野战排》等等。这些影片无疑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