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外资重在“以我为主”
现在看来,这些不成功的谈判,是杭叉的幸运所在。现在杭叉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三成以上,出口快速增加,百分之七八十销往欧美市场,公司上下斗志高昂。
党委副书记王益平一边用手指着排成行的大小型号叉车,一边说:“当年如果合资了,品牌就没了,更别提出口了。”他思考了一下,“关键是,为了多几个钱,卖掉企业和牌子,我们自己干什么去啊?!”
这句话,说透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引资之路的百般滋味。
小合资,服务大品牌
安徽合力公司与杭叉境遇相似。这家十多年来保持“中国第一叉车品牌”地位的老国企,上世纪90年代中期遭遇重大危机,市场萎靡,资金周转不灵,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林德叉车刚投资14亿元杀进中国市场,口号就是“打倒合力”。
“那时一年总收入才几个亿,可谓内忧外患”。合力股份董事长张德进说,同城的另一家知名机械厂合肥矿机就在那时卖给了日立。“有人萌生去意,也有人想,是不是应该再寻求外资进来”。
不过,当时合力掌舵人作出的决断是:勒紧裤腰带——挺住!
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更需要耐力和勇气。一位机械工业老人曾说,“企业”二字含义很深,把“企”字拆开,就是“人止于此”,意思就是“要干,就干到底”。
在低谷时期要有正确的对策。合力公司用了“两手”:一手谋求上市,解决资金瓶颈;另一手抓科研投入,尤其在核心零部件上不惜血本。
转机出现了。从2000年开始,叉车市场复苏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合力的前期投入和准备见到了回报。低价格、高品质、高服务,使它们快速扭转了市场格局。到今天,合力、杭叉等本土品牌牢牢占据七成以上的市场。当年虎视眈眈的林德多年没赢利,在中国市场被有效阻击。
合力能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引进外资时特别注重“以我为主”战略。
上世纪80年代,这家企业就引进了日本叉车技术,并成立合资公司。而他们的原则是,“小合资,服务大品牌”,合资公司不过是中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窗口”,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今年到期后,合力已决定关掉合资企业,因为“自己的品牌已经做大,拐杖可以扔掉了。”
必须抓住零配件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公司在合资中吃过亏。1995年,在又一波引资浪潮中,他们与日本小松合资生产挖掘机,十多年的“联姻”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受协议限制,山推放弃了进入挖掘机市场的机会;另一方面,山推也伺机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结构件、履带、驾驶室等重要零配件生产线,形成为全球顶级企业进行配套的能力。
一失一得之间,山推人在与外资的博弈中也在寻求突破口。“做主机必须要有配套支持,要不就是玩虚的”。总经理张秀文说,多年来经营过程中积累的最重要经验,就是“没有零配件,主机生产就像一个空壳。”
推土机是山推的拳头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全球市场接近20%。同时,在推土机和压路机的底盘件、结构件、铸造和传动件等零配件方面,山推已实现自产,并形成相当规模的同业配套能力。这一战略,很大程度上成为山推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山推认为,配套件问题一直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身后有一系列的配套生产企业,使它们在产品改进、变型速度方面远远快于本土企业。而本土企业常因配套件供应受制于人,成为市场竞争的“瓶颈”。
“跨国企业都是从零部件上获取巨额利润”,山推研究院院长徐刚说,我们与跨国公司展开深入合作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继续打造更加成型高端零配件生产线,让公司的配件业务从国内转向全球范围,“这很可能出现大爆发式的增长。”
这似乎也是山推面对越发白热化竞争的主动选择。在山东,外资品牌已兵临城下。短短几年之间,卡特比勒并购了山工,沃尔沃吞掉了临工,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起重机制造商美国马尼托瓦克收购了泰安东岳。这个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省份,几乎就要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品牌大本营。
如何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中活下来?苦练基本功,抓住重要零配件生产,成为山推的求胜法宝。
为小松这样的高端主机厂商配套,本身就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工艺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去年,30岁的山推公司焊工魏立新,到日本参加全球焊接大赛获得第一名,一举震动日本机械制造行业。
“与外资品牌既要竞争,也要合作”,徐刚说,不论从技术、工艺、管理和人才储备上,“这都会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