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星期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辉煌篇章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综述
新华社记者 魏武 李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4-30    [打印] [关闭]
    

    1947年,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的曙光里,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随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相继成立。

    从封闭步入开放,从落后迈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如今,占中国国土总面积64%左右的民族自治地方,在61载沧桑巨变后,正意气风发地与其他地区一道,迈上新世纪新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激发民族地区发展活力

    党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重要方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揭开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团结奋进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61载弹指已逝,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渐趋明晰:

    ——它是在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一个民族,也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也可以建立行政地位较低的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核心,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实质。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质就是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使之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

    作为一项富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有机结合。

    这些内涵和特征,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与政治智慧的结晶。

    “中国思路”催生民族区域发展与腾飞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史上,这是一串引人注目的足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宣告诞生;1949年,《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基本国策;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1954年,宪法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修订;200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这是一串引人注目的数字:截至2007年,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同时,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11个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过小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立了民族乡……

    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帮助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结合起来,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制度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空前的力量。

    ——2005年8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正式发布;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这些专项规划的制定,使民族工作的载体和手段更加丰富多样,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可行。

    ——2006年,民族地区(指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下同)生产总值达到20519亿元,与2002年的10518亿元相比,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63.5%,年均增长13.2%;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32元,比2002年的5417元增加了 5415元。

    ——2006年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分布为17:45:38,和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2%下降到17%;第二产业的比重从40%上升到45%,提高了5个百分点。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区独特优势的产业结构和特色经济。

    ——国家在民族地区安排了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项目,修建了一批机场、高速公路、水电枢纽、通信等基础设施。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工,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巍巍昆仑到南国边陲,从雪域高地到河套平原,中国少数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力与创造力得到空前激发。

    “中国合力”共创民族发展美好未来

    从开放13个民族地区边境城市到西部大开发,从兴边富民行动到青藏铁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正在经历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

    这是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

    ——2006年,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 2002年的1322万人减少到1211万人;

    ——自2007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8亿元,使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由37个增加到60个,占边境县总数的45%;

    ——截至2007年底,西部372个“两基”攻坚县(市、区)中已有330个实现“两基”目标,约占总数的88.7%;

    ——宁夏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52.7万人减少到7.5万人;

    ——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藏农牧民纯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组新的“第一次”给人们带来更多憧憬:

    ——第一次把“和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体现了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时代特征,表明了发展中国民族关系的前进方向;

    ——第一次把民族关系作为中国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五大关系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

    61载风风雨雨,61载探索实践。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动摇,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第30年这一重要节点,作为我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步入更加美好的未来。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