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日
星期

74.7%青年感觉小语种招生有地区歧视

77.4%的青年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遭遇过想报考小语种而没有招生计划的尴尬, 45.1%的青年认为应该平均分配招生计划
实习生 李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02    [打印] [关闭]
    

    “你家孩子报小语种了没?”又近一年高考时,不知不觉中,“小语种”成了家长和考生口中的关键词。

    对小语种(即非通用语)的定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外的所有语种。而大家通常认为英语是通用语,其他都是小语种。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曾经被视为冷门的小语种近年来愈发走俏。“高薪”、“高就业率”之类的字眼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显得格外诱人,而有意报考小语种专业的考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物以稀为贵啊,以后就业也容易,所以才报小语种的。”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小许如是说。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2725人参与)显示,87.4%的青年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有过报考小语种的想法。

    “感觉孩子被剥夺了一次机会”

    “女儿很早就有学习小语种的想法,并在招收小语种的学校里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但是学校从自主招生以来一直没有给安徽招生计划,今年也是。”安徽安庆市市民刘净净说。

    调查显示,77.4%的青年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遭遇过想报考小语种,而生源地没有招生计划的尴尬。

    据了解,全国有资格招收小语种的高校只有寥寥数十所,无论从招生规模和招生计划上都远远低于其他专业。而山东大学去年小语种计划招生100人,实际报考人数就有1500多人;在北京地区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等6所招收小语种的高校,小语种专业的录取比例竟高达40∶1。

    在各高校招生简章中,提前或单独招生的小语种专业大多对生源地,甚至考生就读中学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外交学院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该校小语种采用的是提前招生的方式,受于招生规模限制,京外只投放了20个招生计划,分布在全国10个省。由于提前招生不同于高考录取,并考虑到保证生源质量的需要,只在计划招生省份里选择升学率最高的两所中学投放指标。而对没有计划的省份或中学,考生只能选择其他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报考。

    中国人民大学非通用语种专业招生简章也明确提出,学校将小语种专业提前单独录取的招生计划投放到指定的重点中学,有推荐资格的中学方可推荐学生报考。

    于是,生源地与就读高中,成为考生报考小语种的两道“关卡”,考生可选择的范围大大减少。小语种这一稀罕的蛋糕也似乎只能由少数人独享了。

    去年11月,刘女士曾两次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为女儿咨询小语种报考事宜,并向该校国际传播学院和学校招生办表达了希望增加对安徽招生计划的愿望。“但是,2007年12月学校的招生简章公布后,还是没有看到他们增加计划,多少有些失落。感觉孩子被剥夺了一次机会。”

    尽管没有招生计划,刘女士依然带孩子来到该校报名。“初试、复试成绩都不错,但最后校方还是以没有计划为由不让孩子继续考试。”现在刘女士和她的女儿已经回到安徽,准备参加高考。

    调查显示,在小语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下,74.7%的青年感觉当前小语种招生中在各省(直辖市)资源分配不公平,有地区歧视的因素,仅6.2%的青年认可当前招生分配情况。

    “就因为这个就放弃整个安徽?”

    “安徽人的方言发音不利于学习小语种?”刘女士在中国传媒大学为女儿咨询小语种报考事宜期间,一位外语专业教师对该校没有在安徽投放招生计划给出了“安徽人的方言发音不利于学习小语种”的解释。刘女士对此十分不满。

    调查显示,“东部学生具备语言优势”的观点得到41.1%的青年反对。

    “就因为这个就放弃整个安徽?”刘女士说,“方言发音的局限也许存在,但不能因为整体‘不合适’而放弃个别。”

    “对于小语种这一特殊专业,确实是某些地方有语言优势,有些地方的学生由于语言习惯可能就会发不出某些音节。这属于先天缺陷,就像学校招考播音时要看口腔发育一样。”据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陈老师介绍,学校每年确定具体招生省份时确实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因素:首先是语种的适用范围,像朝鲜语就会倾向选择吉林、辽宁这些在地域上比较接近的省份;其次是生源的自身素质,华东、华中地区考生英语口语较其他地区好,选择面相对较大,学习小语种也有先天优势。

    “此外,对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定的政策倾向。在多重分配下,原本不多的招生计划无法照顾到每个省份。如果每个省份都有招生计划,组织学生面试、笔试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陈老师说。

    调查显示,有45.8%的青年赞同“东部学生具备语言优势”的观点。还有13.1%的青年认为“不好说”。

    45.1%的青年认为应该平均分配招生计划

    “北京学生和京外学生差别很大,各省份间也有差别。如果学校能在确定招生计划省份时保留一些灵活名额,或许有更多的孩子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刘女士说。

    调查显示,45.1%的青年认为,高校在确定小语种招生地和名额标准时应当一视同仁,平均分配招生计划;32.8%的青年认为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高低确定招生计划;27.3%的青年认同应该按照各地生源素质分配招生计划。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表示,保证教育公平是近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是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在教育资源上能有相同的起点,这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

    “生源素质优劣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就像你不能说北京学生就比山东学生不好一样。既然这样,就公平分配吧,至少能保证有数量上的公平。”山东大学哲学系学生小陈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大四学生小郑认为,如果学校事先能实际地考察工作,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决定。单纯以地域语言优势作为招生标准来对待考生是不公平的。

    “用地域和就读中学为标准来计划招生,必然会造成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对学校和学生都是一种损失。”小郑说。

    照片:2007年3月21日,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专业招生现场,来自全国的数千学子在家长陪伴下报名并参加初次面试。

    图为考生在等待入场面试。北京晨报殷楠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