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星期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风采

从“洋博士”到“通信兵”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于全
本报记者 张欣 通讯员 吴建勋 姚建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06    [打印] [关闭]
    16年的军旅生活并没有让于全失掉一身书生之气,斯文儒雅的他,有着一份令四方男儿羡慕的职业——解放军总参某研究所总工程师。

    1992年,从法国利摩日大学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后,于全毅然归国,投身我国国防通信科研事业。16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某仿真系统”和“某网组网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某型网关电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使我军在该领域研究上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他设计和组织研制的某新型通信网,实现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保障。

    很多人不理解,面对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和优厚待遇,他为何毅然回国?面对国内众多邀约,他又为何背上行囊就扎进了军营?多年来,面对身份的选择、道路的抉择、利益的取舍,于全似乎从未迷茫过。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直活在一条逻辑线上”。

    “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让国家获得最大的利益。”于全也说不清这坚定的信念来自哪里,“天生的!”他笑称。

    于全的性子里有着军人的理性,也有文人的激情。

    “在法国的4年,我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于全告诉记者,留法期间,他几乎无法从媒体上听到一点关于中国的声音,自己的同胞在友好的法国人眼中还是“穿着蓝衣服骑自行车”的形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于全萌生了强烈的回来建设祖国的想法。

    回国后,于全在朋友的介绍下与一家军队研究所的领导促膝长谈。了解了当时我军通信现状与外军的差距和实现军队通信现代化的意义,并得知这里“虽然科研条件有限,但有的是急需研究的课题”后,他放弃了国内一家顶尖高等学府的邀约,怀揣24岁的年轻激情一头扎进军营。

    “正因为我国军事通信水平落后,每一点进步都有着巨大的价值。”于全依然站在自己的“逻辑线”上思考问题,“做国际一流学术成果重要,还是为国家效力重要,看你如何选择了。”

    “某网仿真系统”是于全进入研究所后攻克的第一个难关,这归功于一次聪明大胆的选题动作。读博时,于全的专业是光纤通讯,进入研究所后转攻无线通讯,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学起。“选择课题时要针对需求,国家急需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于全感慨,“现在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容易被以前的成就束缚,老想干熟门熟路的事情。年轻人要敢于创新,不要犯懒。”

    进入军队研究所时,“海归博士”于全刚刚经历过一轮“媒体轰炸”,被“举得很高”,压力也很大。于全入伍后,有半年时间“摸不着头脑”,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最苦的不是后来睡实验室吃方便面做项目的日子,而是那段找不着北的日子。”

    那段时间,他每天清晨7时就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去几百米外的食堂打来开水,然后拖地、擦桌子。“我想告诉大家,洋博士没什么了不起。同时也想看看从无拘无束到纪律严明,自己到底能做成个什么模样。”就这样坚持了三四个月,于全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所里的“老人”们也接受了这个踏实的“洋博士”。

    记者采访于全时,他正在收看一档介绍陶瓷工艺的电视节目。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对其他学科就很关注,“学科间碰撞出的火花可以成为创新的动力。”

    “做得越多就越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想做的也就越多。”于全这样描述自己目前的状态。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