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
星期
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引发我国青年思考

一位高中生对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建议

西安高新区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宋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07    [打印] [关闭]
    2006年夏秋之交,我和母亲一同赴欧。在德国,当地一个14岁的孩子向我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譬如:“你们听说过柏林墙吗?”“你们举行典礼,是不是都穿着唐装?”他告诉我,德国学生赴中国留学前,校方要提醒他们携带餐具,“据说中国的餐具脏”。

    对此我深感震惊。尤其近期,我国政府保持极大的克制妥善处理了西藏“3·14”事件后,《柏林晨报》、美国CNN等西方媒体仍然张冠李戴、按需剪裁。利用民众的不知情对中国进行大量不客观甚至带有偏见的报道。

    大量事实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尚未形成理性、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因而,加强国际交流尤其是民间交流,就凸显现实意义。只有通过交流,才会增进了解、消除分歧、增进友谊。其中,青少年交流是民间交流的基础。

    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在交流过程中,青少年不必承担过重的历史负荷或政治压力,眼光紧盯前方,自由地勾勒未来世界合作的图景。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青少年的热情、单纯和善良会温暖一些外国民众心中的冰坚,融化质疑。

    青少年影响国际关系的未来。青少年通过交流建立起的友谊影响长远,并且涉及全局。温家宝总理在论述中日关系时就指出:“如果经贸关系象征着今天的话,那么青少年交流和人民的友谊则是两国关系的未来。”

    继而联想到学校开展的交换生活动。我看到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抑或是科技和饮食都饱含热情,询问并且研究。这正是国与国关系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我想,待他们回国后,定会将在华的所见所闻在其所能接触到的范围内传播,使之深入人心。这胜过一切说教和炒作。

    那么该如何发展好青少年交流,使其成为增进双边或多边关系新的契机?我认为,我们可以在3个方面努力。

    第一,增加青少年国际交流的次数。面对面交流是效果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增进了解的途径。

    第二,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青少年国际交流的方式。我们应搭建一个供各国青少年交流的网络平台。这种交流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能够持续展开,有利于青少年关系的长远发展。

    第三,青少年在国际交流中必须承认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然后努力寻求国与国之间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共同点。以中国为例,儒学的“仁爱”,倡导“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是一种确立道德理性的大爱;“太和”理论,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人本”、“民本”,肯定天地间以人为本,国家社会以民为本。这些与西方博爱、自由、人权、民主等观念并不矛盾。

    今日的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明白。我们不但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亚洲、欧洲发生了什么;我们更懂得,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只有在和平、稳定的国际背景下,国人的理想才会更好、更快地实现。

    (本文有删改,编者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