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根植人心
淄博供电公司团委书记卜祥海说,这项活动他们已坚持了6年。
“优秀善小志愿者”王惠敏说:“6年前刚开始捡拾白色垃圾时,一个人一小时能捡满3个垃圾袋。现在,一个垃圾袋就够了。”
王惠敏有个女儿,叫米朵拉,从2003年只有4岁时起,她就随着母亲一次又一次参加“善小”活动。在母亲的带动下,小朵拉早早养成了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2007年春天,已经上小学的米朵拉和同学去青岛春游,回来时,双肩背包装满了垃圾。
在今年3月5日,淄博市又有20余万市民加入“善小”志愿者队伍。
“善小”志愿活动从企业走向了社会,如今和“顺意”志愿服务队一起成为淄博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品牌。
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说:“只有人人心中有文明,人人为生态文明建设增砖加瓦、尽己所能,生态文明才能在城市扎根。”
走进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的教学楼,一楼楼梯间有一个“手拉手地球村回收站”。每到周五,这个回收站会以班级为单位回收废旧电池。“手拉手地球村”是学校富有童趣的环保组织,到今年5月,他们已经回收10万余节废旧电池,另外还有纸张、易拉罐、塑料等,回收款额合7700余元。学生们用这笔钱购置了回收桶、宣传画、环保图书,还先后向全国少工委寄去600元钱,用于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
同学们还成立了一所“环保流动医院”。医院设有院长、医生、护士等岗位,开设了噪音科、绿色科、节约科,平时这些环保医生都佩戴自己设计的胸卡,随时给学校里不注意环境保护、违规违纪的“特殊病人”看病。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蓝天碧水等宏观层面,更体现在角角落落。
在淄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都增加了生态文明、环保行为等内容。
淄博市先后建成绿色社区103处、绿色学校15所、环境友好企业80家、环境教育基地12处,生态文明乡镇50个、殷实生态文明村300余个。
74岁的刘钧老人被大家称为淄博市的环保老人。从2002年初,他就每天带着小铲子,蹬着自行车到街上清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几年下来,他足足铲秃了4把铲子。
淄博市张店区璞苑社区坐落在猪龙河畔。经过整治,污染了30年的猪龙河终于变清了。
本报淄博5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