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
星期

俄民众赞同“梅普组合”举行红场阅兵式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关健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12    [打印] [关闭]
    

    5月9日,在卫国战争胜利63周年之际,俄罗斯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阔别了17年的重型武器装备重返红场。

    那宏大的场面、火红的战旗、威武的战士、响亮的口号、精良的装备,无不渗透着俄罗斯人身上那股子永不言败的劲儿,那股子舍我其谁的精气神儿。俄罗斯人似乎就是要通过这一切向国际社会展示些什么……

    正如刚刚就职仅两天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阅兵式上所言:“俄罗斯军队正像我们的国家一样,正在增强力量,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虎式”军用越野车、BTR-80轮式装甲车、BMP-3型步兵战车、T-90坦克、2S19型自行榴弹炮、“通古斯塔”弹炮合一系统、道尔M1野战防空导弹、山毛榉-M2式地空导弹系统、“龙卷风”300毫米火箭炮、S300型地空导弹、“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自动装置、白杨SS25洲际导弹等111辆现代履带式和轮式战车;米-8型直升机、安-124重型战略运输机、图-160战略轰炸机、图-95MS伊尔78加油机、米格29、超音速图-22M逆火远程轰炸机、苏-25攻击机等32架飞机和直升机;步兵方阵、飞行员方阵、空降兵方阵、总统警卫团方阵、海军方阵、内务部队方阵等8000多名军人……

    5月5日,尚未卸任的普京总统在会见俄政府和总统办公厅领导成员时表示:“这将是多年来军事装备首次参加阅兵式。我们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打算这么做。调用军事装备参加红场胜利日阅兵式,其目的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展示俄罗斯的能力。”虽然普京有言在先,但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军事评论家皮卡耶夫还是意味深长地说:“今年5月9日举行的阅兵式表明,俄罗斯已经站立起来,我们准备采取一切措施让世人听到他们所关切的声音。”

    然而,更多的西方媒体和观察家却对这个“并不想炫耀武力”的阅兵式表现出了少见的敏感和不安。现为美国传统基金会驻俄办事处负责人的叶夫根尼·沃尔克说:“俄罗斯想表明自己很强硬,不会在乎美国的批评……阅兵式就是为了向美国显示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而路透社的报道也表示:“9日的阅兵仪式是自1990年以来重型武器第一次经过克里姆林宫。这次阅兵旨在展示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并突出经过苏联解体后多年的混乱,俄罗斯所取得的经济和政治复兴。”

    其实,红场阅兵的确是苏联和俄罗斯的一个老传统。1945年5月9日,苏联军民经历了1418个日夜的浴血奋战,以牺牲2700万人的代价终于攻克柏林、战胜了德国纳粹,那一天被确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1945年5月9日的红场大阅兵堪称红场阅兵式的登峰造极之作,那一次红场阅兵式长达两个小时,共有4万名军人和1850种军事装备参加了检阅。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举行的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苏联解体后,许多苏联时期的节日都被淡化,但“卫国战争胜利日”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俄罗斯民众遗忘。

    对于“梅普组合”搞“大阅兵”的决定,绝大多数俄民众都是积极肯定的。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5月4日发布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0%的俄罗斯民众对红场阅兵式恢复展示重型武器的做法持肯定态度。在支持这一做法的被访民众中,有23%的人认为“有必要展示俄罗斯的军事力量”,15%的人认为“这会给阅兵式增色添彩”,16%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10%的人认为“这是对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退伍老兵和老一辈人表示敬意”,9%的人认为他们“有兴趣看到新式武器”,而另外5%的人“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军队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在这次阅兵式上,新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人们不要忘记战争教训。“世界上的武装冲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那些个人野心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人煽动的。”他强调说,“需要极度严肃对待任何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激起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仇恨的企图,严肃对待干涉别国内政的企图,更需要严肃对待重划国界的企图。”记者发现,这是梅德韦杰夫就任俄总统后第一次关于俄未来对外政策的表态,其中的“话外音”颇有深意。

    “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在1941年的阅兵式上,一名苏军军官喊出的这句口号鼓舞了无数红军战士。而记者的一位俄罗斯朋友在和我聊到今年的阅兵式时这句话脱口而出,这不能不让人沉思。分析人士指出,俄重型武器装备在这次阅兵式中高调亮相,目的之一是为了向不断东扩的北约发出强硬信号,俄罗斯就是要借这次阅兵激发本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展示“梅普组合”的强国梦。本报莫斯科5月1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