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价格
“股神”巴菲特赖以制胜的投资策略说来很简单:不看价格看价值。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因为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而昨天进行的2008年中国乒超摘牌大会,更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对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堕云雾之中。
“标王”郝帅423万元,一个几乎没什么名气的选手李平420万元,而国乒五大主力王皓、王励勤、马琳、马龙和陈王己的身价,则刚过140万元的起拍价而已。如何解释这样的“价格倒挂”?目前还未看到“业内人士”有何说法,我只能将此理解为,有人花10万元买了奔驰宝马,有人花100万元买了夏利、奥拓。
两年前,陕西银河俱乐部以501万元摘牌马琳以后又大呼上当要求“退货”的故事还历历在目。虽然我也认为,中国乒超的市场容量还不足以诞生501万元的天价球员,但马琳的“标王”地位当时却是得到普遍认同的。这就好比市场上所谓的“极品”消费,是一个愿打愿挨的事儿。两场交易都让人看不懂,但要区别开来,两年前,那叫头脑发热;而今天,却是神经短路。
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学问”,不得而知。我想说的是,乒超联赛的推出,球员摘牌制度的形成,无非是想为中国乒乓球的发展探索一条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新生事物允许出现一些让人探讨和思考的东西,但,当一件事的轨迹明显地悖离了常情或常理,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时候,就不属于“探讨”的范畴了,而是需要有人做出认真的检讨了。
“打造中国的乒超NBA”,这是中国乒球人的理想。从乒超推行的摘牌制、海外赛中,都隐约看到一些NBA的影子。也许,市场的初级阶段,用“标王”制造点噱头,用海外赛搞点“出口转内销”,是一种不得已的尝试,也能取得一定的短期效应。但最终,所有的市场行为,都必须纳入到规范的商业运作机制中去,才能求得长远的发展。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没有穿短裤。”这是巴菲特的又一句名言。但愿我们的国球不会成为晾在沙滩上的那个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