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
星期

百名批评家“重读鲁迅”反思文化传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13    [打印] [关闭]
    本报讯(记者张彦武 通讯员胡殷红)由北京市文联、厦门大学文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北京文艺论坛——《鲁迅·新文化传统·当代文艺》理论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鲁迅曾于1926年9月至1927年1月在厦门大学执教一个学期,同时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名篇,他在厦门大学所做的《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的演讲激励了不少青年学子投身时代大潮。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说,这个时代需要秉承鲁迅先生始终关注现实的思想精神,寻找对于今天的文化现实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北京鲁迅文学馆馆长孙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认为,当前,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非常必要。王富仁、郜元宝、王乾坤、徐坤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文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热情,9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艺发展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急速推进的文化“全球化”。

    吴俊、张颐武、张柠、叶培贵专题阐述了新文化传统的“改写或续写”问题——如,国家文学和启蒙文学,鲁迅自省的当下启示,全球化与现代性,新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学在转型时期的困惑等。

    与会专家认为,“传统热”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新世纪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文艺家、文艺评论家应该重新回顾“五四”,回顾鲁迅,回顾著名的“拿来主义”。希望今天的人们不盲从古人,不盲信传统,而是从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大胆攫取来自各方的有益的文化滋养。

    周宁、孟繁华、谢泳、林丹娅、许锐等评论家在发言中谈到了“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延安文化中的鲁迅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当代中国民间文化等话题。黄鸣奋、蒋原伦、刘庆邦、王宇、刘晓江、陶庆梅、赖洪波就当代文学艺术面临的问题,分别阐述了互联网艺术中的艺术批判、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创新的三种模式,及“文艺批评的破与立”问题。

    评论家们特别谈到,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反抗传统”中对“传统”做出创造性的承继,在大胆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融入对“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这些凝聚着一代学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经验,在“传统”打着各种旗号、不分精华糟粕回归的当下,值得借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