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
星期

中国研究在丹麦挺时髦

——访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柏思德教授
本报驻欧盟记者 张兴慧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13    [打印] [关闭]
    

    在见到谢尔德·埃里克·布伦德加德(中文名柏思德)教授之前,记者一直不清楚外国人是如何研究中国问题的。他们能看懂中文资料吗?他们购买和阅读中国书籍吗?他们看中国报纸吗?在从布鲁塞尔去哥本哈根的路上,诸如此类问题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

    见到柏思德教授后,这些疑惑很快就有了答案。记者发现,除中文的听、说都不在话下外,柏思德教授还订阅了中国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经常阅读。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还摆满了各种中文书籍,从“中国共产党文献汇编”,到各种有关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应有尽有。

    “这里有上百本中文书籍吧?”记者脱口问。

    “上千本。”柏思德教授答,“地下室还有许多。”

    记者注意到,在柏思德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一本名为《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的书。这是一本在中国刚刚出版的新书,这么快就到了柏思德教授手里,他密切跟踪中国学术动态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本书是李鑫刚刚从中国给我捎来的,还没来得及读呢。”柏思德教授谦虚地说。李鑫是柏思德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中国人,今年4月才加入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

    在欧洲,柏思德教授算得上是一位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曾出版过专著《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2006年),编辑著作《恢复党的地位:中国是如何治理的》(2004年)。他的另一本专门研究中国海南的专著,也将很快出版。目前,柏思德教授任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中心有3位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够用了。”柏思德教授自豪地说。

    法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高敬文在《中国政治研究在欧洲》一书中介绍,在整个欧洲的中国研究领域,丹麦是比较突出和有影响的。书中谈到,丹麦有4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其中3个在首都哥本哈根,即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研究所、北欧亚洲研究所和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因此,“哥本哈根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中国研究中心,汇集了大约10名中国问题专家”。

    柏思德教授曾在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研究所任职,他还积极推动《哥本哈根亚洲研究季刊》的出版发行。该杂志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唯一一本以东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期刊。柏思德教授对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中国干部制度和官僚体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研究在丹麦乃至整个欧洲的发展。

    在《中欧关系:理解、政策和前景》一书中,柏思德教授写了其中的一章,专门谈“中国研究在欧洲”这一问题。柏思德教授说,在欧洲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新现象”——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在欧洲的商学院越来越流行,哥本哈根商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哥本哈根商学院的中国研究项目也在快速发展,李鑫被选为博士研究生即是明显的例证。李鑫的研究课题是中国的竞争力问题。“这里的教授可以给我提供先进和独立的研究方法,使我能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问题。”李鑫说。

    柏思德教授是身材瘦小、思想敏锐的学者。在记者与他在哥本哈根的办公室会面时,他刚刚从布鲁塞尔回来。在欧盟总部,他给负责中国问题的官员作了“内部讲座”,介绍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和机构改革情况。“中国共产党的适应能力很强,通过自身的调节,它可以领导中国继续向前发展。”柏思德教授认真地说。本报布鲁塞尔5月12日电

    照片:柏思德教授与他的中国图书。

    新华社记者张碧弘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