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2008年5月16日
星期

老百姓的口碑是我最高的荣誉

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李新可 杨申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16    [打印] [关闭]
    更衣室有个便门,经过一段杀菌材料铺设的通道,来到一段宽敞明亮的走廊里。墙壁上一个按钮,轻轻一揿,厚重的铁门轰然打开,白色的机器躺在一个洁净绿色的房间里,这就是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刘苏冰做近视眼手术的地方。

    手术室恒温18摄氏度,不管外面大雪纷飞,或骄阳灿烂,刘苏冰和她的助手们都要套着厚厚的毛衣裤和袜子。机器开动时的轰鸣,使这里好像飞机舱,多年下来她们的耳朵都有些背。

    每次手术前,刘苏冰都会一气喝下一大杯浓咖啡。她并不喜欢这种苦东西,但为了保证手术期间的高度兴奋,只好这样做。

    刘苏冰似乎有着外科手术的天赋。20多年前从医学院毕业做实习医生时,她就被允许参与大手术,而一般学生根本没有接近手术的机会。指导老师在她的鉴定里写了一个“优”,后面是三个加号。

    但天才是极少的。“为了锻炼手的灵巧性,我在家里对着西红柿、土豆练习绣花,吃饭时还用左手去夹花生豆。”刘苏冰说。

    1993年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引进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仪器,15年时间,刘苏冰让7万多人摘掉了眼镜。

    手术熟练后,刘苏冰一天最多做过132人261只眼睛。但是为了让患者放心,她没有再刷新这个数字。

    眼科的技术和服务被口口相传出去。近视眼手术很快成为这家医院的特色,门诊量不断增加,在暑假时达到高峰,常常是其他科室的病房里也住满了眼科的患者。

    刘苏冰对病人的好可以从她提出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看出。科室里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走廊里还有病人没有做完检查,医生就不能去吃饭。

    错过食堂开饭时间成了常有的事儿,于是她们经常吃医院附近一家小店的“馍夹菜”。多年来,这种烧饼夹菜的快餐被戏称为眼科“名吃”。

    一次,一位父亲带着三胞胎儿子来到医院。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很想治好近700度的近视,但没有钱做手术。刘苏冰看到三个可爱的孩子觉得很心疼,向医院打报告把手术费免了。

    “有些患者真是太穷了,看着他们从鞋底、袜子、裤腰里抠出带着汗湿的钱,你能忍心收下吗?”她红着眼睛说。

    科室里开设了病房,50元给两个床位,可以住三晚上。“还是为病人考虑,有些患者舍不得住宾馆,你让他去火车站凑合一晚上还容易感染。”眼科副主任聂晓丽解释说。

    因为是做手术,一些病人还是会悄悄地送红包。刘苏冰就收下,手术完第二天来复查时,再把红包退回去。那些患者脸上往往带着不好意思和感动的表情。

    一些病人充满感激地要给她送锦旗,都被刘苏冰谢绝了。

    “一面锦旗几十元,这可以干不少事,浪费那钱干啥。给我送不送锦旗我都一样工作。有些挂一屋子锦旗的医生,还不是总想着怎样把病人兜里的钱掏光。”她说。

    和对待病人的态度不一样,刘苏冰对下属“近似苛刻”。

    “她发起脾气来可吓人了!”眼科的医生们都说。

    聂晓丽和刘苏冰搭档了15年,她们戏言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超过和丈夫相处的时间。刚开始做准分子手术时,聂晓丽一次疏忽,将进入手术室的病人弄错了。刘苏冰及时发现,当时就狠狠批评了她。

    站在手术台边,聂晓丽委屈地啜泣了一下。刘苏冰“啪”的一声将病历夹子摔到了桌子上:“哭什么哭,你给我下来!”

    “我不允许带着情绪做手术,医生要把阳光的一面给病人。”刘苏冰后来解释说。当天下了班,她主动邀请聂晓丽吃饭,就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次,一位病人做完手术还蒙着眼睛,护士在后面推着他走。刘苏冰看到了大为生气,推着护士转了几圈大声说:“你试试,你试试,这样舒服吗?”

    “刚来科里的医生,被刘副院长批评,第一次要一个月才能缓过劲儿,第二次一个星期,第三次批评完改正了就完。”聂晓丽说,“大家都知道她对事不对人,生活中对每个人都可关心了。”

    刘苏冰带领的眼科后来被指定为准分子手术的培训中心,她培训的医生遍布全国。每次讲课她都倾囊相授。有人说同行是冤家,她不这么认为:“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治疗眼疾患者,目的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有保留呢。”

    名气出去后,不少医院看中了刘苏冰。年薪的价码从30万元、50万元开到了100万元。省里一位领导家宴刘苏冰,许诺为她组建一个眼科中心,投资1000万元更新设备,并赠送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

    不动心是不可能的。刘苏冰把邀请信送到了院长办公室。老院长问:“什么东西?”

    “来挖我的。”她说。

    没看内容,老院长掏出打火机就把信烧了,然后看着她说:你就帮帮你老哥吧!

    没说什么,刘苏冰不想这事了。“只要挽留我,我就不走。”她说,“不让你走,那是看得起你。”

    “跟着刘苏冰干工作,累,但心情愉快。”聂晓丽说,“从医生,到科主任,到副院长,变化的只是称呼,她活儿从来没少干,而且她要求你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2007年4月,刘苏冰通过了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50岁的她如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我这么大岁数了,并不图这个虚名。我这是做给年轻人看的。”她说。

    在一次给每个人都提意见的支部会上,一位年轻医生对刘苏冰提意见说:你把我们逼得太狠了。刘苏冰笑了:“我也不想当恶婆子,但年轻人要有干劲儿,不能吃老本,更何况还没有老本。”

    2005年、2006年刘苏冰两次请辞副院长。她说:“计算一下,我还可以干十年,那得压住多少年轻人啊。其实我就是一个医生。”但医院没有同意。

    刘苏冰精力旺盛。有时患者多,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做到次日凌晨。同事们称她“铁人”。

    “铁人”也会累。2008年春节,刘苏冰和丈夫刁铁成到美国看望留学的儿子,原来计划好的14天旅游行程,刘苏冰一到儿子所在的亚特兰大,每天的内容就是睡觉,一直睡了12天。

    看到现在的学生用眼过度,高中毕业生的近视率达到95%,刘苏冰忧心忡忡。于是,每周三、周六的晚上,她就义务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进行眼病预防教育。

    为了倡导“治未病”的理念,科室里还专门开辟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刘苏冰说:“虽然我是眼科医生,但我还是希望近视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病人越来越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