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口碑是我最高的荣誉
手术室恒温18摄氏度,不管外面大雪纷飞,或骄阳灿烂,刘苏冰和她的助手们都要套着厚厚的毛衣裤和袜子。机器开动时的轰鸣,使这里好像飞机舱,多年下来她们的耳朵都有些背。
每次手术前,刘苏冰都会一气喝下一大杯浓咖啡。她并不喜欢这种苦东西,但为了保证手术期间的高度兴奋,只好这样做。
刘苏冰似乎有着外科手术的天赋。20多年前从医学院毕业做实习医生时,她就被允许参与大手术,而一般学生根本没有接近手术的机会。指导老师在她的鉴定里写了一个“优”,后面是三个加号。
但天才是极少的。“为了锻炼手的灵巧性,我在家里对着西红柿、土豆练习绣花,吃饭时还用左手去夹花生豆。”刘苏冰说。
1993年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引进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仪器,15年时间,刘苏冰让7万多人摘掉了眼镜。
手术熟练后,刘苏冰一天最多做过132人261只眼睛。但是为了让患者放心,她没有再刷新这个数字。
眼科的技术和服务被口口相传出去。近视眼手术很快成为这家医院的特色,门诊量不断增加,在暑假时达到高峰,常常是其他科室的病房里也住满了眼科的患者。
刘苏冰对病人的好可以从她提出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看出。科室里有着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走廊里还有病人没有做完检查,医生就不能去吃饭。
错过食堂开饭时间成了常有的事儿,于是她们经常吃医院附近一家小店的“馍夹菜”。多年来,这种烧饼夹菜的快餐被戏称为眼科“名吃”。
一次,一位父亲带着三胞胎儿子来到医院。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很想治好近700度的近视,但没有钱做手术。刘苏冰看到三个可爱的孩子觉得很心疼,向医院打报告把手术费免了。
“有些患者真是太穷了,看着他们从鞋底、袜子、裤腰里抠出带着汗湿的钱,你能忍心收下吗?”她红着眼睛说。
科室里开设了病房,50元给两个床位,可以住三晚上。“还是为病人考虑,有些患者舍不得住宾馆,你让他去火车站凑合一晚上还容易感染。”眼科副主任聂晓丽解释说。
因为是做手术,一些病人还是会悄悄地送红包。刘苏冰就收下,手术完第二天来复查时,再把红包退回去。那些患者脸上往往带着不好意思和感动的表情。
一些病人充满感激地要给她送锦旗,都被刘苏冰谢绝了。
“一面锦旗几十元,这可以干不少事,浪费那钱干啥。给我送不送锦旗我都一样工作。有些挂一屋子锦旗的医生,还不是总想着怎样把病人兜里的钱掏光。”她说。
和对待病人的态度不一样,刘苏冰对下属“近似苛刻”。
“她发起脾气来可吓人了!”眼科的医生们都说。
聂晓丽和刘苏冰搭档了15年,她们戏言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超过和丈夫相处的时间。刚开始做准分子手术时,聂晓丽一次疏忽,将进入手术室的病人弄错了。刘苏冰及时发现,当时就狠狠批评了她。
站在手术台边,聂晓丽委屈地啜泣了一下。刘苏冰“啪”的一声将病历夹子摔到了桌子上:“哭什么哭,你给我下来!”
“我不允许带着情绪做手术,医生要把阳光的一面给病人。”刘苏冰后来解释说。当天下了班,她主动邀请聂晓丽吃饭,就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次,一位病人做完手术还蒙着眼睛,护士在后面推着他走。刘苏冰看到了大为生气,推着护士转了几圈大声说:“你试试,你试试,这样舒服吗?”
“刚来科里的医生,被刘副院长批评,第一次要一个月才能缓过劲儿,第二次一个星期,第三次批评完改正了就完。”聂晓丽说,“大家都知道她对事不对人,生活中对每个人都可关心了。”
刘苏冰带领的眼科后来被指定为准分子手术的培训中心,她培训的医生遍布全国。每次讲课她都倾囊相授。有人说同行是冤家,她不这么认为:“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治疗眼疾患者,目的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有保留呢。”
名气出去后,不少医院看中了刘苏冰。年薪的价码从30万元、50万元开到了100万元。省里一位领导家宴刘苏冰,许诺为她组建一个眼科中心,投资1000万元更新设备,并赠送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
不动心是不可能的。刘苏冰把邀请信送到了院长办公室。老院长问:“什么东西?”
“来挖我的。”她说。
没看内容,老院长掏出打火机就把信烧了,然后看着她说:你就帮帮你老哥吧!
没说什么,刘苏冰不想这事了。“只要挽留我,我就不走。”她说,“不让你走,那是看得起你。”
“跟着刘苏冰干工作,累,但心情愉快。”聂晓丽说,“从医生,到科主任,到副院长,变化的只是称呼,她活儿从来没少干,而且她要求你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2007年4月,刘苏冰通过了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50岁的她如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我这么大岁数了,并不图这个虚名。我这是做给年轻人看的。”她说。
在一次给每个人都提意见的支部会上,一位年轻医生对刘苏冰提意见说:你把我们逼得太狠了。刘苏冰笑了:“我也不想当恶婆子,但年轻人要有干劲儿,不能吃老本,更何况还没有老本。”
2005年、2006年刘苏冰两次请辞副院长。她说:“计算一下,我还可以干十年,那得压住多少年轻人啊。其实我就是一个医生。”但医院没有同意。
刘苏冰精力旺盛。有时患者多,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做到次日凌晨。同事们称她“铁人”。
“铁人”也会累。2008年春节,刘苏冰和丈夫刁铁成到美国看望留学的儿子,原来计划好的14天旅游行程,刘苏冰一到儿子所在的亚特兰大,每天的内容就是睡觉,一直睡了12天。
看到现在的学生用眼过度,高中毕业生的近视率达到95%,刘苏冰忧心忡忡。于是,每周三、周六的晚上,她就义务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进行眼病预防教育。
为了倡导“治未病”的理念,科室里还专门开辟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
刘苏冰说:“虽然我是眼科医生,但我还是希望近视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病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