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急先锋
5月15日上午9时,汶川通讯不畅。记者通过海事卫星电话,采访了正在震中汶川抢险救灾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部分官兵,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汶川!汶川!数万人生死不明……为迅速抵达灾区,参谋长王毅率领官兵昼夜疾行
5月12日14时28分的大地震发生后,汶川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山体滑坡,余震频发,10万人生死不明。
灾情就是命令。该师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快开辟“生命通道”,突入汶川实施救援。师参谋长王毅主动请缨,率670名官兵开赴汶川。12日16时30分,车队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艰难行驶。
13日凌晨1时,部队行至古尔沟,地震造成的山体塌方将通往汶川的道路完全阻断。回头望望漫长的车队,抬头看看眼前的塌方碎石,想想急需救援的灾区群众,王毅心急如焚,果断决定:带上精干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徒步向汶川进发!经过简短的动员,王毅率领200名官兵组成的先遣队开始强行军,向灾区挺进。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此时,路上到处都是塌方,70%以上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加之连续的大雨,救援人员迎着6级狂风,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官兵们相互搀扶,边开路边前进。大家上山时手脚并用,爬着一点点往上挪;下山时,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晚上,每6个人分成一组,一组1个手电筒,有时刚走过一个路段,背后就发生了塌方险情。战士刘强的脚被滑落的山石砸伤了,他硬是咬紧牙关,始终坚持不掉队。
早一秒进入震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13日16时15分,部队一路疾行至车皮沟时,长时间雨水浸泡而形成的10米多宽的泥石流挡住了大家的去路。面对这道突然降临的险情,王参谋长带领连长白文汉率先跳进水中,200名先遣队员随后一个接一个地手拉着手,趟着齐腰深泥石流艰难前行。泥石流中的碎石、杂木不停地击打官兵的身体,官兵们忍着疼痛闯过了这道“鬼门关”,每个官兵都成了“泥人”。
13日23时15分,王参谋长带领200名官兵,历经21个小时,强行军90多公里,终于到达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四川省汶川县城,并立即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了汶川的情况。自此,震后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救命!救命!面对废墟下的呼唤,官兵们迅速投入与“震魔”较量的生死争夺战
“子弟兵救我们来了!”翘首期盼的汶川县城百姓看到官兵时,哽咽着奔走相告。该师进入汶川后,在组织3个巡逻分队对银行、超市等重要场所、重要目标进行警戒的同时,将主要兵力迅速投入到与“震魔”较量的生死争夺战中。
龙溪小学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多名师生被埋在废墟下,官兵们拿起工具投入抢险,对生还教师提供的可能有被掩埋的学生的地方重点搜救。
“叔叔,快救救我,给我点水喝!”一个微弱的声音传进王参谋长的耳朵。在手电筒的照明下,他在一个垮塌楼板的夹缝中发现一名幸存的小男孩:“小朋友,不要怕,叔叔是武警,带了很多人来救你!”在稳定小孩情绪的同时,他迅速派一名个子较小的战士钻进夹缝,采取里面托、外面拉的方法,将小孩及时抢救了出来。
“龙溪镇请求紧急救援!”官兵们又马不停蹄地展开救援。
“如果救助方法不当,可能会给受困群众带来二次伤害,甚至终生残疾!”14日16时25分,当官兵们发现一名青年男子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面,并发出微弱的求救声时,官兵们又高兴又着急。官兵们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喂水,趴在地上用双手奋力挖去石渣。经过两小时的紧急抢救,终于将这名男子救了出来。当他看到连长白文汉的手指甲已经磨掉了、不断渗出鲜血时,泣不成声地说:“是子弟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该部挺进汶川以来,近40个小时没有合眼,参战官兵冒着余震,用双手托起一个个被困群众的生命。截至发稿时,他们共抢救出幸存者103人,转移群众2600人。
盼!盼!盼!面对一双双绝望的眼睛,官兵们迅速开辟生命救助通道
残垣断壁,瓦砾遍地;缺水断粮,急需药品衣被。这是13日23时15分,该师官兵到达汶川县城时见到的场景。
必须尽快开辟生命“救急通道”,让外面的赈灾物资送达重灾区汶川。
“限你在3小时内开辟空投场、空降场!”“命令”使王毅原本严肃的表情更加凝重。受领任务的教导员宋斌带领50名官兵,来不及坐下歇口气,迅速开始行动。
官兵们把空投场地选在雁门镇的广场。受滑坡的影响,地面滚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这对没有重型工具、已经奔袭一昼夜没休息的官兵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共产党员跟我上!”指导员杜明璋站到队伍的前面用手一挥,40多名党员成立了临时“攻坚突击队”。一会儿工夫,突击队壮大了,团员、青年也纷纷加入。官兵们用锹一下一下地将废墟铲平,把石头一块一块抬走。工具不够,官兵们就用脚踩,有的找来大木棒一下一下地往实里夯。
“早一分钟修好,就能早一分钟空投救灾物资!”官兵们手上、脚上满是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停下。
不到一小时,一个足球场大的空投场平整好了!另一路官兵又在威州镇开辟了空降场,设置了空降标志。接着,该师又将兵力分成6个小组,官兵们忍着饥饿,发挥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分别向龙溪镇、映秀镇等6个乡镇抢运粮食、帐篷等急需物资。
截至记者发稿时,他们仍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