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

站在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节点上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本报记者 许海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19    [打印] [关闭]
    5年,60个月,1800多天,与参天大树的百年老校相比,诞生只有5年的独立学院更像冒出嫩枝的小树苗,但是就是这5年,以百万学生计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正在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5年一个周期。随着今年4月1日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发布,独立学院新一轮调整浪潮即将开始,中国独立学院正处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如何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考题。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是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2003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在东北地区首家按照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之际,探究只有5年历史的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发展模式更具现实意义。

    “强强合作”打造典型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以教育部一个文件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正式跃入大众视线。

    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允许部属院校和省属大学利用雄厚办学力量吸纳社会资金,成立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校舍,进行独立教学管理并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并纳入国民高等教育序列之中。

    这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被教育部部长周济概括为“优”、“民”、“独”三大特点,即建立在优质的高等教育基础之上,采用民营的新机制和新体制,有较好的、独立一体的教育教学条件。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211重点大学之一,东北最具影响力的工科院校,一向视学生质量为生命,在开办独立学院的问题上是慎之又慎。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连松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致力于粮食、地产、港口建设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双方领导深谋远虑共同协商举办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的独立学院,共同的目标,两个跨行业的强者携起手来。

    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松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办学协议和《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章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由大连理工大学3人和松源公司2人组成,董事长由大连理工大学领导担任,副董事长由松源公司领导担任。院长由大连理工大学推荐,董事会聘任。

    大连理工大学则把城市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校长说,大连理工大学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办学质量第一的目标,积极支持学院在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学院投资方大连松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到位不越位,参政不干政”,李殿忠总裁给予大连理工大学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就是要资金到位,把办学的硬件搞好,把校园建设得漂漂亮亮的”。据了解,5年来松源公司在学院办学上已先后投入了8亿多元。

    2004年,在全国成长型大学——独立学院峰会上,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与会的140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的独立学院负责人誉为“典型独立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独立学院发展调研组在该校调研后给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高度评价:品牌的高校、开明的老板、明白的办学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四点归纳应该是对“典型独立学院”最恰当的解读。

    独立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新生事物饱受非议的事并不鲜见,自独立学院出现后,关于这种办学模式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每年学费一万元以上,录取分数低于独立学院依托母校50分到200分不等,这样的学校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这些学生能不能培养成才?独立学院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才?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唐志宏教授说,这个问题是所有独立学院首先要明确回答的问题。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完全照搬母体大学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行的。要想把入学分数不高的学生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大学毕业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密切结合社会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城市学院毕业生应该是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唐志宏指出,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有三条:一是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具有优秀的品德,较开阔的视野,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广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等,发展后劲较强;二是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较强,有实际工作能力,受用人单位欢迎;三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他认为,“只要学生具备其中一条,就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动化专业2004级学生张凯的大学时代有两件事值得自豪,一是他和同学代表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摘取嵌入式系统大赛一等奖;二是今年以总分第一考取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与之同场竞技的还有哈工大、同济等重点大学学生。张凯所在的自动化专业有36名同学,其中6人考上了研究生。他说:“四年学习经历最大收获是自信,因为我们有着重点大学学生不具备的动手能力。”

    独立学院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实施了称之为“宽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宽基础”,表现为两点:一是安排较多的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有较宽的知识面。二是对课程的要求,重点在于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对课程不做高深的要求。

    学院安排全院各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七大类公共基础课: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外语、计算机、汉语写作和政治。此外,学院还设有艺术、文学、哲学、社会行为科学、法律、人文、历史、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10大类全院性通识课,要求学生选学其中6类。

    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学数学干什么?艺术专业的学生学数学有用吗?当数学、经济类基础课的教学规划一出台,便引起一些老师和学生非议。

    学院认为,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这个基础必须要打好,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是学生综合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不论文理生。实际上,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扩展知识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大连国际软件与信息技术洽谈会上,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16名服务会议的学生,向国内外各政要和各公司客商充分展现了他们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联络、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大会一致好评。

    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例如,传统的大学英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提出“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即课堂学生活动占80%,教师指导占20%,全英语教学,听说为主,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形成互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教学改革很快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听说能力普遍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普遍提高,改变了过去“哑巴英语”和“高分低能”局面。

    英语教学尽管没有以四、六级考试为目标,但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学院学生的通过率,目前已达到75%。由于英语运用能力强,学院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所谓“精专业”,就是在专业教学上努力缩短学校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培养提高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社会需求,并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专业培养经验,将专业课分为四类,即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专业实践课,精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学生深厚的专业基础;细分专业方向,精选专业方向课程,紧密结合学生今后工作需要;精心安排专业实践课及其内容,并专业实践环节总体安排长达43周。专业课程教学,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为6:4,有的课程甚至5:5,以充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验证和动手实践。

    专业方向课是学院专业教学的一个特色,也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去向安排课程,这些课程与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岗位联系紧密,适应专业岗位需要,可以较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专业实践课是城市学院专业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学院各专业一般至少安排五次专业实践,2周的1次,3周的1次,4周的1次,毕业实践18周,毕业设计16周,这些实践课程不同于通常大学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践密切结合主要的专业核心课和方向课,都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实践,采用课题项目的形式,进行实战演练。

    学院目前在各专业全面实行“3+1”教学方案,即三年理论教学,一年实践教学。学院安排用6个学期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第七、八两个学期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另外,这所学院还在各门课程考核中,全部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核成绩占50%,既督促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彻底改变了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的做法。此外,全院课程教学取消补考,课程不及格必须重修重考,否则不能获得学分。

    把学生教育始终放在首位

    从大学新生迈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第一天起,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辅导员,还有导师。

    在大学,一个辅导员负责200多名学生屡见不鲜,但是除了辅导员还配备专门的导师的高校并不多见。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院之初,就实行了院长—分院院长—系主任—班级导师四级人才培养责任制,30名学生一个班,每班一名导师。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对学习不感兴趣,好动好玩。学院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力图通过四级责任制,将学生教育和培养工作落实到班级,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导师制整合了教学和学生工作,不等同于大学辅导员,改变了大学辅导员管学生生活多而管学习少的状况。导师是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学院制定了《导师岗位职责》,规定了导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并把每位教师的导师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进行考核。教学经费投入也向导师倾斜,按照规定,每月每位导师可以有300元~400元的导师津贴和100元手机费补贴。

    刘丕玉,大连理工大学退休教授,2004年9月担任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自动化专业学科带头人并担任0401班的导师。他以“唤醒式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他认为,很多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要发现他们更要引导他们成才。刘丕玉几乎每天都早早到校,每次都到学生宿舍看一看,到各寝室走走转转,检查寝室的卫生和整洁情况,与学生谈心,只要有时间就到班里听课,了解学生最新学习动态。班里每周组织召开一次班会,师生共同探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驱散每一片阴霾。

    工程管理系专业教师徐峰兼任工程管理班0504班导师,班上一名学生是体育优等生,排球篮球样样出色,但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一段时间内,这名学生自信心明显减弱,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导师徐峰多次和他进行针对性谈话,帮助分析原因,组建“一帮一”学习对子,帮助他补习英语,经过一个学期努力,这名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成绩已达到了班级中等水平。

    “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眼睛看问题”是2005级软件工程(日语强化)专业的导师赵宇的工作秘诀。班上的一名女生个性内向,不善言谈,因和寝室同学发生矛盾,被同学们孤立,多次要求调换寝室。赵宇针对她们之间缺少换位思考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弱点,积极引导和沟通,终于使以前矛盾不和的“宿敌”变成了如今互帮互助的朋友。赵宇的办公桌上,总能看到一叠叠书信,这是他和学生家长往来的信。在谈到导师工作时,赵宇自豪地说,从早到晚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这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看着学生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学院优良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据了解,学院学生平均上课出勤率高达98%以上。老师们的爱心和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的力量源泉,优质教育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第二次选专业让学生学习喜爱的专业

    “真没想到,入学后还能重新调整专业”,2006级新闻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朝鲜族新生沈顺花的梦想是作翻译,公共事业管理对口才要求高,沈顺花学起来比较吃力,而日语和朝鲜语的语音、语调、语法有很多相同之处,新学期开学仅5天,沈顺花就如愿以偿地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转入日语专业。

    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学生学感兴趣的知识。2005年9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辽宁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对教学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赋予所有新生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权利:只要对自己所录取的专业不满意,提出申请,只要学校条件允许,就可转入自己喜欢或是有特长的专业,不受其他任何条件限制。

    多年来,高考受“一考定终身”,填报志愿受“一报限终身”的情况所限,使很多考生高考填报志愿就决定了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方向,不少人上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已入错了“行”,又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使得很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些考生由于对自己所填报志愿的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或是在自己高考成绩达不到某所院校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成绩要求的情况下,为了考上大学,违心地填报自己并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其他专业。许多学生在无奈之下,只能委屈自己用四年时间勉强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许多人毕业以后学非所用,造成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样在高考录取时,学生与学校不见面,学校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的,而且遵守招生办公布的名额指标,难免造成一些新生理想专业与实际录取专业不相符的情况。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认为,这种出入极可能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学习热情和未来的就业。

    有专业特长的日语专业新生牟娉婷一直喜欢数学和物理,曾获得湖北省中学物理竞赛三等奖、数学“希望杯”竞赛优秀奖等各种奖项。仅以1分之差没考入二本高校,而三本高校志愿又随意填报了日语专业。她希望学院能批准她转到软件工程(日语强化)专业。她说:“我一定会努力刻苦学习,成为推动中国软件开发走向国际的一员。”

    最初被英语专业录取的新生刘明武也是一个特长生,他说,“我对英语没有兴趣,从小就喜欢电子,在家时常拆卸、修理电子表、电视、电话等电子产品,很希望转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新生卢玉杰,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且对外语很感兴趣,由于遵从家人意愿选择了理科——工商管理专业,2005年曾复读一年,渐渐懂得了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他表示如能转入日语专业他会使出浑身力量去学习的。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参加了家乡报社的小记者班,接触了新闻,也深深喜爱了新闻,希望转入新闻学专业,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吕远在希望调整专业时流露出她的心声。

    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生朱永生调整专业的理由则令人动容。他说:“我父亲、哥哥在上海有建筑工程公司,学习工程管理是我的梦想。而我的家乡地处偏僻的农村,还有不少乡亲生活水平低下外出务工无门,如果我能够学习工程管理专业,并在毕业之后能为家乡父老尽一些绵薄之力,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调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充分考虑学院教育、教学等资源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全部满足申请调整专业新生的要求,例如,对调整人数最多的物流专业增加一个教学班。此举虽给学院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涉及到专业的设置,师资力量配备,班级的调整,宿舍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等,但是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巨大的:此举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使入学新生对城市学院的感情更加亲切更加喜欢学院更加有了学习动力,学院将会继续坚持这种好的做法。

    “母校为我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会永存感激!”这是2006级新生谷琳玉同学,在新生调整专业后发自肺腑的语言。小谷受家庭熏陶,在高中就努力学习,立志投身工程管理,2006年以530分的理科高考成绩录取到“不满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令她惊喜的是,入学仅3天,学院就实现招生承诺,满足了她的夙愿。当得知自己转入一直喜爱的工程管理专业时,她兴奋地说:“学院批准我转入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强烈兴趣,将成为我投身工程建设而学习的不竭动力。”

    她的感激之言,也深深道出了所有新生对学院第二次选择专业创新举措的赞美心声。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已经为426名新生调整了专业。

    为学生就业打造坚实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07年毕业生陈禹澄通过层层面试、笔试,在众多优秀的求职者中连连闯关,被日资企业——川崎重工(大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中并当即签约。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看重的就是他的素质和能力,想不到三本学院培养出来的竟有如此优秀的人才。

    刘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07年3月就与日本独资企业大连昊克公司签约。他手握着《劳动合同书》兴奋地说:“企业需要的是掌握嵌入式系统基础能力和有一定的日语水平,而这方面我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学校期间就得到过这方面的培训,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经验,非常感谢学院‘宽基础精专业’的教育为我们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基础,相比其他毕业生我们更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也许,高薪就业、满意就业、成功创业更能检验出一所“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成果: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毕业生宋佳蕾经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层层选拔,被录用到华为公司总部,月薪达6000元;王薪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7届毕业生,被赛奇软件大连有限公司录用,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被提拔为技术组长、项目经理。目前,他已赴日本工作,像王薪溟一样在国外工作的学院2007届毕业生已逾10名;孙鸿亮,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毕业生,于2007年初创设大连彼诺曹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设之初,雇员仅有两人,目前已发展成拥有10名员工、三家门店,初具规模的规范企业。

    高等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有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学院聘请当地知名的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各行业精英组成各专业委员会,经常邀请他们到学院做报告开讲座,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学院目前已成立了13个专业委员会,已有100多名校外专业委员。专业委员会已经成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重要的参谋、咨询和协调机构。

    在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前,素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集团董事长韩伟和大连非得生物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于仲进就已经被请进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课堂。开放的校园模式使得学院能够及时掌握社会需求的动态,了解企业所需,为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有力的支持。

    据了解,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许多应届毕业生实习都是在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这些知名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也为他们的就业打下基础。

    2007年学院首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一次就业率达到94.1%。许多毕业生通过激烈竞争,签约到IBM、联想软件、华信、花旗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社会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努力创造的,奢望天上掉馅饼是不现实的。学院认为,学生只有做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就业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实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社会和就业市场中,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人才市场上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崭新天地。

    五度春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已占地近千亩,校园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5个分院15个系55个本科专业(或方向),近8000名在校生的独立学院。2007年,经教育部和全国独立学院推荐,该院担任全国独立学院教学研究会执行主任委员。

    根据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列出的时间表,在未来5年内,中国独立学院将全部脱离给予办学大力支持的母体,这意味着,5年后,所有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的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全部由独立学院颁发。独立学院,这个过渡阶段的名字有可能在高等教育舞台上消失,独立学院将要么成为一所普通本科的民办院校,要么退出或转制。

    小树终究要长成参天大树。把握机遇是对现在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未来5年中国独立学院将迎来新一轮的大调整,未来5年也将赢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重要的发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