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没少
此次大地震中,不少学生被夺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然而,距离受灾最重的北川县城不到10公里的一所希望学校,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一个都没少,奇迹般地全部安全撤离。
地震到来时,北川羌族自治县刘汉希望小学教导主任肖晓川正在操场上,准备到教室上课。
12日14时28分,地面剧烈抖动,10多秒时间里震得越来越强,在劈劈啪啪的声音中,学校周围的民房次第垮塌。除了学校后面的山体外全部滑坡,石头夹杂着树木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势不可挡地倾泻而下。
刹那间,尘土飞扬,肖晓川很快成了“泥人”,呼吸都觉得困难。教室里的灯光一下子熄灭,课桌被震倒在地,所幸,3层的教学楼在剧烈震动中依然完好无损。
此刻,483名学生正在午休,2分钟后,将开始上课,有的学生到了操场,有的已进入教室。
“赶紧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来!”肖晓川高声叫喊,很快,教学楼里的老师和学生手扶着墙,摇摇晃晃地有序疏散,27名在校老师组织学生手拉手在操场上坐好。
学校共9个教学班,另有一个幼儿班和学前班,孩子们被没有任何征兆的地震吓坏了,清点人数,483个,一个也没少。
余震一波波袭来,每震动一次,山上就滑坡一点,房屋倒塌扬起的灰尘遮蔽了天空,孩子们吓得哭成一片。老师们压制住内心的不安,安慰着孩子们。
学校附近的房屋都垮了。虽看不见远处的情况,但如果在这里一直待下去,泥石流堵住河道,河水上涨,岸边的学校势必危急。
老师们决定,立即转移!
老乡和教师一起,把堵住校门的民房废墟清走,挖出一条路来,师生紧紧地手拉着手,向学校后面的山上进发。
肖晓川知道,这座山相对平缓,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平台,相比之下,那里比学校安全。顺利到达这个平台,回头一看,下面黑沉沉一片,除了白色的学校教学楼外,几乎所有建筑都倒塌了,山谷里到处是倒塌的声音。
吓得放声大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安顿下来,再次清点人数,一个都没少。
天色渐晚,学校领导决定就地过夜,几个老师冒险回到河谷,在学校和外边的废墟中找了些食品和饮用水,抱来一些棉被。
当晚,大雨滂沱,附近一名家长正在修房,拿来了油布,教师们赶紧砍竹子制作了简易帐篷,孩子们背靠背坐在帐篷里,用棉被盖住腿,学生几人分吃一块老师冒死取来的饼干,老师们则滴水未进。
在对面山体持续的垮塌声中,恐惧的老师和学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肖晓川知道一个秘密,这个平台下边有煤矿,挖空后的山体也有可能垮塌,可他不敢对学生说出这个秘密,担心引发更大的恐慌,而师生所处平台很大很平,即使垮塌,也不至于出现很大的伤亡,别无选择的他只能淋着雨,随时跑去查看。
终于,天亮了,平台没有垮塌。第三次清点人数,一个也没少。
很快,部分家长赶来,签字后领走了自己的孩子,最终剩下71名学生。学校让有亲人在北川县城的教师先去探视,留下9名老师。附近农民煮来一盆粥,孩子们每人喝了一口,老师依然粒米未进。
10时许,县里派来的武警赶来援救,第一句话是:“只剩这些了?”得知所有师生安然无恙后,现场一片欢呼。
警报并未解除,大家决定继续转移。71名孩子、9名教师和武警一道,淋着雨,开始不可预知的征途。
所有人都被淋得全身湿透,冻得直发抖,山路湿滑,有的地方山路早已被震得不知去向,遇见最难的地方,老师和武警便一个个把孩子们背过去。
越往上走,越没有路,5岁的王义钦鞋子坏了,赤着脚,踩着泥泞和石块前进,走得鲜血直流。
终于,队伍平安到达位于任家坪的北川中学,这里,有很多学生被倒塌的教学楼掩埋,抗震救灾指挥部便设在这里。
又是一个雨夜,幸好重庆武警赶来增援,看到孩子们的情况后,腾出两辆车,并给孩子们分发了食物,又累又怕的孩子们坐在车上很快进入了梦乡。
地震发生两天后,师生们到达绵阳。资助建造了他们的学校的汉王集团,把他们接到条件颇好的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住下。
孩子们和父母失去了联系,学校到处张贴“爱心集结号”,寻找他们的亲人。电视台、电台、报纸、网友和志愿者广发信息,一个个孩子和家人团聚了。
但很多孩子失去了亲人,8岁的邓清,父亲邓胜勇和母亲黄会贤永远地离开了她。学校正尽力帮助他们走出地震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我们会守着孩子们,时刻不离!”肖晓川说。
肖晓川的兄嫂被地震夺去了生命,为了学生,甚至没时间去找一找他们的遗体。50多岁、患有哮喘的吴明艳老师,失去了丈夫,但她一步也没离开自己的学生;永远地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赵义辉老师,陪同自己的学生一起经历了所有的风和雨……灾难来了,他们身无分文地一路撤离,家被冲得无影无踪,除了一个也没少的学生,他们一无所有。
他们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孩子们也在地震之后,突然变得成熟,分发饼干时,如果别的小朋友只分得一块,而自己分得了两块,他们会把多出的一块交回去。
孩子们记得,地震后自己是怎么过来,他们更记得几个人曾分吃一块饼干……在地震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伤害的同时,这些农村贫苦人家长大的孩子,节约、尊重和坚强,一样也没少。
本报四川绵阳5月18日电
照片:5月17日,都江堰卫生防疫部门在倒塌的居民区进行消毒作业。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