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请给他们最后的敬意
   如果只是看着她,很难想象她周围竟是一个满目狼藉的破碎的世界。
   她就躺在那里,接受20多位日本救援人员向她致以的最后敬意。这些人穿着桔红色的制服和黑色的皮靴,在她身旁肃穆地站成整齐的两列,挺胸直背,垂下双手。那一刻,20多只戴着头盔的头颅齐刷刷地为她低下,沉痛默哀。
   5月17日7时25分,震后第6日,日本救援人员在历经16小时搜救后,从四川青川县乔庄镇一处倒塌的楼房废墟中挖出了这位遇难妇女的遗体。
   尽管这些来自异国的人们与她毫不相识,甚至就在那一刻也根本不知她姓甚名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她默哀。是的,这20多人不是在为一堆、一列或者一排死者默哀,而只为她一个。
   这是紧急救援工作间隙一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仪式,默哀的时间也许只是几秒钟,但这些异国的人们却藉由这样的仪式,让心灵在紧张和繁忙中稍作停顿,从容地表达对一位死者的哀痛,郑重地向一个普通的生命告别。自从汶川的大地被瞬间撕裂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停地告别。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结束生命,离我们而去。他们的血肉模糊在水泥碎块中,他们的东西散落得到处都是,衣物,课本,书包,笔,没有寄出的家信……这些东西上还沾着他们的血。甚至,也许散落的还有他们零星的肢体。
   他们走得那么仓促,那么狼狈,又那么惨烈。而我们,这些生者,在把他们挖出废墟后,除了眼泪和哭喊,还能用什么方式向他们道别?
   很少有镜头和篇幅来报道这些。只是零星地得知,在都江堰市一所倒塌的学校,人们燃起鞭炮,为死去的孩子送别。
   在绵竹市一家倒塌的幼儿园,当那些被挖出的孩子的遗体无法及时找到塑料布和棉布遮盖时,一位经营布料生意的女店主从自家铺子里搬来一匹红色呢子布,为死去的孩子们保住最后的尊严。
   在什邡市一家倒塌的小学,来自河南省的救援人员将从废墟中找到的书包整整齐齐地排放起来,以便这些遗物能到达家人的手中。依托一只只沾满尘土、五颜六色的书包,来告慰这些幼小的生命。
   我们也已经得知,搜救人员在搜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遗体的完整,尽可能按照家人的愿望安葬他们,尽可能留下死者的资料,比如拍照留底。
   除此之外,现在,我们还知道了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来自邻邦日本的一支救援队,那就是在废墟边为死者默哀。
   所有这些,都是非凡的努力,试图让死者走得更有尊严。在争分夺秒展开大救援的间隙,在强忍悲痛面对生活的同时,对待那些死去的生命,不致太过匆忙,太过潦草。
   或许,对生命表达敬意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对生命不遗余力的紧急搜救,与其为死者默哀,不如将这些时间用于对生者的救援。又或许,为那些逃过死神的幸存者提供急需的帐篷、衣物和食品,远比为不幸死去的人提供裹尸袋更重要。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轻重权衡,所以当一位名叫“醉风清扬名”的网友,震后第三天在天涯论坛上提议组织志愿者进入灾区,“虽然我们没有救治,或者是抢险的经验,但是我们可以给死者一个最后的尊严,我们可以给他们擦拭脸上的血迹,身上的泥土,包裹进干净的塑料布”时,没有一个响应者。
   也因为有这样的权衡,当网友“老虎指纹”震后第四天在天涯论坛上质疑图片里的遇难者没有放进专业裹尸袋时,遭到了众多网友的严厉指责。
   的确,前方的人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紧张劳累,他们夜以继日,有时不眠不睡,要求他们从容地与死者告别,也许是一种苛求。但如何对待死亡,归根结底,将是一个如何对待生者的命题,是对待生命的一种象征和姿态。对死者的悲悯,即是对生者的尊重。
   现在,这20多位来自邻邦的搜救队员,不仅带来了专业的救援设备,也给我们带来了有关生命文化的启示: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尽量辟出少许时间,以一种虔诚的仪式,郑重表达对生命最后的敬意。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