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

那个名叫记者的人

本报记者 张伟撰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1    [打印] [关闭]
    10分钟后,他便打开了摄像机。

    此时,震动刚刚过去,汶川的街头尘土飞扬,到处是惊慌失措的人和塌陷的楼,危险近在咫尺。而他没有犹豫太久。

    他是县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在这段很久之后才送出的视频里,我们看不见他的样子,不知道他的眼睛里是不是也有恐惧和狼狈。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得以看到几乎被匆忙掠过的历史细节。这段历史及其许多细节,注定要在很久之后,仍会深深刺痛我们。

    他有幸见证一段不幸过程最初的样态。而在此之前,摄像机对他来说,经常只是拍摄会议、策划、典礼或者经过选择的对话的工具。在此之前,他拍摄的所有影像很难想象会有超过一天的生命。但这一段,注定要被留下。历史仅选择他一人为这场灾难做记录。那一刻,没有命令,没有策划,剥离于他的新闻本能瞬间回归,而对新闻来说,要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记录。

    记录真实发生的事情。他做到了,并为这场灾难添上相当宝贵的记忆。

    同样做到的,还有很多人。他们在灾难发生之后,第一时间钻进飞机、火车,坐进演播室、编辑部。他们扛着机器、拿着笔、带着眼睛,他们录制视频、拍摄画面、采写报道。

    在那一瞬间,当更多的人还没从震惊后的麻木中恢复过来,他们出发了。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曾因为种种虚假和恶俗饱受诟病的人群,突然间恢复了职业本能。

    他们变成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听到悲伤的痛哭和重逢的欢笑,看到冰冷的死亡和坚韧的生存,这让我们更加确信,那些源自人性深处悲恸与哀伤的画面,比所有虚妄的说教、宣传更有力量。

    这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瞬间,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为灾难刻下群像,为历史留下记忆。因为他们,我们在这场灾难之后,才并非什么都没有留下。感人的故事和画面,悲怆的遭遇和场景,经过传播消化之后,会融入民族记忆,世代传承。

    还有什么,比“历史的记录者”更令他们骄傲的称谓呢?许多年之后,时间筛去沙尘,只留下真相,我们不会吝惜在上面刻下他们的名字:记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