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

另一种生命奇迹

本报记者 王波撰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1    [打印] [关闭]
    生命可以是废墟下170多个小时的苦苦支撑。我们一声声的呼唤和鼓励,曾一次次让废墟下的生命重见天日。这样的场面,也曾一次次让我们鼓掌欢呼,甚至喜极而泣,因为这是生命的奇迹。

    但更多时候,更多奇迹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

    “宁可喝稀点,先把命吊着。”村支书陈兴德告诫他的乡亲们。他们一度在屋外临时搭起的棚子里,靠喝米汤保命。

    然而北川县旋坪乡烧坊村的这位当家人很快意识到,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他派堂弟外出报信,并动员村民转移。因为组织得力,全村387人,上到80岁老人,下到9个月婴儿,在跋涉8小时后,悉数脱离险境。

    这毕竟是波及大片国土的灾难。虽然我们已经倾尽全力,但跋涉的双脚能够前进的速度和救援的双手能够触摸到的地方,终归有限。而灾难留给我们的时间,又过于短暂。虽然外界的救援,一次次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让绝望中的人们在废墟下再见生机。然而唯有自救,像陈兴德和他的村民那样,才会创造整个村庄零伤亡的奇迹。

    在镇上开会的彭州市磁峰镇石门村支部书记韩志保,更明白这个道理。他在镇上学校大门口,指挥慌乱的小学生们镇定下来,躲过灾难。然后,自己几次躲过险情,到石门村7组挨户巡查。当发现村民韩礼支正看着在地震中死去的两头生猪发愁,他一把拽住韩礼支就跑。没跑出几米,韩礼支的房子已成废墟。

    生死之间,往往只隔着这一层废墟,但这便是阴阳之间永远不可往返的距离。往往此时,外界的援手,尚来不及伸到这里。

    “孤岛”中,这一个个呼喊的身影,用他们的奔跑,为村民换来了更多自救的时间。这些处境危在旦夕的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更多生命的奇迹。

    身为家里的“男子汉”,北川县的小哥哥张吉万,不仅要救活自己,还要拯救自己的家人。由于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这个只有11岁的孩子,不得不背着3岁的妹妹,伴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疾走10多个小时的山路。在逃生的人流中,张吉万的每一步都很吃力,但他始终未曾放弃。

    年长他4岁的雷楚年,也不肯放弃。这个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在短短两分钟里,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当他连抱带推把惊吓过度的女同学欧静带出教学楼时,整栋教学楼在他们身后瞬间垮塌。

    在灾难来临之际,这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渴望和怜惜。

    所以,81岁的老婆婆朱群学,始终不肯离去。在地震后的90个小时里,她一直守在映秀小学坍塌的教学楼前。废墟里埋着她的孙子。她爬到被消防队员清理了数遍的瓦砾堆上,在倒塌的楼梯斜顶下,伸进一只手。她摸到了尸体,接着,她摸到了活人的身体,还听到了那里传出来的声音,很低很低。

    而泥泞的村道上,更多的,是一声声注定得不到回应的呼儿唤女,但他们能够活下来,能够携手安全转移,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滂沱大雨中,有那么多人长跪不起,在近乎绝望中哭天喊地,尽管哭天,天不应,喊地,地已裂;但能够哭喊,他们已经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奇迹。这是在绝境中自救而救人的灾区群众,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生死之间创造的另一种生命奇迹。

    罹难的人们,将会永远被缅怀和铭记,活着的人们,将会在他们已经创造的奇迹中,忍痛前行。

    哪怕陈兴德和他的村民们种的庄稼和蔬菜,已因这场灾难而烂在地里,只要他们还有灾难降临瞬间对彼此生命的那种不舍不弃,散落的种子就会重新发芽,失去的家园也终将会被重新建起。

    当太阳重新升起,在阳光所照耀不到的黑夜里,悲痛也许还会伴随噩梦般的回忆,在一颗颗饱受创伤的心灵里继续。未来,在援助和真情触摸不到的内心,还得依靠灾区群众,一如既往地创造新的奇迹,一种与生命更与生活有关的奇迹。

    这种奇迹,足以温暖所有生者的余生,足以告慰所有死者的亡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