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不出的糖果
本报记者 张伟撰文
在什邡市红白镇,有一个记者,记录了一小段关于糖果的故事。
甜蜜的糖果,幸福的童年,笑得出声来的回忆——在这个曾经存在过几十年的小镇里,你不要再提起这些。
因为这里已经没有孩子了。地震中,许多孩子被压在废墟下,生命永远留在儿时。另一些,带着对家园和亲人的残破记忆,转移到了外地。
他们都吃不到刘自力带来的糖果了。这名来自深圳的年轻特警,和他的同事们一样,除了各种重负,还在衣袋里装满了糖果。
来自远方、充满祝福的糖果,这是刘自力的家人塞给他们的。人们希望,这些糖果可以被送给孩子们。他们一定清楚,灾难中的糖果代表着什么:希望、安抚,以及重新露出笑容的勇气。
但刘自力没有送出一颗糖。“一颗都没有,”他喃喃地告诉来采访的凤凰周刊记者。记者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被刨出。他们的拳头里,或者攥着一支笔,或者一块橡皮,可是他们抓不住夭逝的童年。
那一定是充满青山绿水和欢声笑语的童年,他们被寄予厚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字样还留在校舍残留的墙上。他们长不大了。
留在身后的,是红书包、蓝书包、黄书包。有的书包里,五彩斑斓的书本整齐地摆放着,有的书包上,动画狗“史奴比”戴着草帽一脸坏笑。背着这些书包的孩子们,是不是也曾有过蹦蹦跳跳的放学路?是不是也有作业没有完成的忧心忡忡?
在什邡,在北川,在绵竹,在汶川……多少孩子被埋葬?多少梦想来不及生长?埋住的只是些孩子吗?对父母来说,他们和她们,也都是糖,让每个家庭有希望的糖,给每个家庭带来甜蜜的糖。
现在却都不存在了,只剩一片废墟,和一堆瞬间成空的欢乐。
还有一群泪流满面的人。他们站在烈日下,守着一个变成废墟的往日乐园,口袋里,揣着送不出去的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