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网友的志愿服务样本
网友“花生”来回在受灾群众帐篷间穿梭,仔细观察各个帐篷的情况和志愿者的工作,不时给志愿者一些指点:
“麻烦你把凳子挪到边上,别挡住帐篷的通道。”
“请赶紧把这袋垃圾倒掉,天热,不能放太久。”
……
“花生”这几天不断重复着这些事情。这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广东人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名,他是成都义工联合会的成员,每天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体育中心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做义工。
记者注意到,在一个标准田径场上,搭建了数十个帐篷和活动板房,从5月14日起,500多名汶川地震受灾群众陆续从汶川、都江堰转移到这里居住。
“花生”和“穷光蛋”等网友是赶到那里的第一批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晚上6时,但志愿者们往往要等到受灾群众吃完晚饭、甚至洗完澡后,才放心地回家。
一位视察工作的领导现场表态:这是我见过的秩序最好的受灾群众安置点。
“这跟志愿者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其中组织最严密的是来自成都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记者在现场听到多位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这样称赞。
成都义工联合会是一批网友自发结成的群体,2005年成立。他们的工作是帮助孤寡老人、儿童,参加环境保护、关爱小动物等活动。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名网友加入,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司高管,有个体老板,有学生,有职员。
义工们出奇地低调,他们并不愿意回答记者的问题。
而且,义工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他们直接以网名相称,比如“穷光蛋”、“土豆”、“个别”等等,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听得一脸茫然。
为了表达不想公开自己的决心,“花生”向记者讲了一个例子:一次志愿服务之后,有网友公布了“花生”的照片,“我很不高兴”。记者于是在一旁观察他们的工作。
义工的岗位分为两种。一是机动组,成员是十来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主要干体力活,比如搬运救援物资,安装帐篷内的简易板床。
另一类在各个帐篷直接为受灾群众服务,引导他们整理内务等。这不是简单的工作,义工常常要费很多心思来安慰受灾群众的情绪。
每个帐篷都住了10多位受灾群众,有的活动板房住了22人。一些受灾群众因为拥挤的环境而发牢骚。由于实行男女分住,有的受灾群众因为一家人被分开而感到不满。
5月20日,一位来自都江堰的妇女抵达安置点,这位50多岁的妇女对条件感到不满,“连换洗的衣服都不够”。一气之下,她决定第二天就离开这里。
年轻的女义工连忙向她解释,“安置点的条件有限,我为您争取一下,多拿一套衣服过来”。随后她迅速到救灾指挥部,为那位妇女领取了供换洗的新衣服。
看到义工真诚的举动,那位妇女不抱怨了,回到帐篷安静地坐了下来。
5月19日下午,安置点出现了感人的一幕。那天,一位妇女得知自己的女儿在地震中遇难的消息后,痛苦不已。一位义工说,那天正好是孩子的8岁生日。
整个安置点笼罩着沉痛的气氛。帐篷里,两名女义工一直陪伴在那位母亲的身旁,低声安慰她,开导她。其他人被拒绝进入那个帐篷,站在门口的义工轻声对大家说,不要打搅她。
不知是谁拿来了各种颜色的小纸片,那天下午,每位义工都在折千纸鹤,他们要把这些千纸鹤送给那位悲伤的母亲。
“花生”在公司是管理层,月薪在1万元以上,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无薪休假”的机会:在安置点服务期间,他不从公司拿一分钱的薪水。
截至记者发稿时,“花生”已经连续6天在现场工作了。作为总协调人,他不时地在帐篷和板房间穿行,监督义工们规范服务。
一位疲惫不堪的年轻义工躺在地上休息,“花生”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兄弟,振作一下,别躺在地上,注意你的形象。”
一次总结会上,“花生”毫不客气地批评一些老义工态度不端正:别以为自己经验丰富,就认为自己比其他志愿者高出一等,“我们都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比高低的。”
团成都市青羊区委是受灾群众安置点志愿者工作的负责机构,他们称赞义工联合会的工作“规范高效”。
最初,他们只给成都义工联合会分配了到5个帐篷的服务机会。其他来自社会各界的零散志愿者负责其余的帐篷。
在随后几天的服务中,“花生”等人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认可,来自成都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
5月19日下午5时,团青羊区委和志愿者的代表在一起开会时决定:从20日开始,安置点内的所有志愿者都由成都义工联合会统一管理。
这群义工成了安置点内的名人,见到义工,无论是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受灾群众,常常热情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本报成都5月20日电
照片:5月20日,成都市彭州天彭中学,青年志愿者正在为受灾群众分发物品。本报记者 陈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