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一个震灾中孤残的爸妈吧
虽然已到了震后第九天,但废墟中还不断有生命奇迹出现,还是期待救援能继续“不抛弃、不放弃”——救生工作已近尾声,防次生灾害的任务还很艰巨,救助生者的工作可能要提上日程了,期待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救生精神能延续到对生者的救助中:从孤儿到孤老,决不抛弃任何一个震灾受害者,决不放弃对任何一个震灾受伤者的救治,决不将任何一个需要救助的人置于救助网络之外。
所以提起这个议程,是因为我看到在社会当下的救助热潮中:地震孤儿受到了很多人、很多部门的热情关注和关爱,但孤老却似乎少有人关注,较少有人将关爱的目光投向震灾中那些孤残的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在牵挂废墟下那些生死不明的兄弟姐妹时,立刻揪心地想到了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举目无亲,这对孩子是怎样残酷的打击和撕心裂肺的痛啊!于是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对孤儿伸出温暖的手:杨澜倡议开展“关爱孤儿行动”,全国妇联准备设立“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中国人寿承诺将全面收养“地震孤儿”,李冰冰、李翊君等影视明星都表达了准备收养孤儿的意愿,四川也承诺政府将为孤儿上大学埋单,网友也发出了各种救助孤儿的倡议,各地收养地震孤儿的热线都被市民打爆……相比这种对孤儿的关爱和认养热情,地震中那些痛失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残孤老却似乎少有人关注。
理解社会为何关注孤儿甚于孤老。首先,毕竟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突然间失去父母,他们是灾后最脆弱、最需要救助的弱者,我们许多人都已为人父母,能体会到那种锥心之痛;然后,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每个人都有过年幼的经历,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那个年龄对父母和亲人的依赖,但许多人还未经历过年老。也许还有其他现实困难的考虑。
无论如何,期待我们的社会在关注孤儿的同时,不能放弃对那些伤残孤老的救助,他们也是亟须救助、亟须抚慰的弱者。可以想象,这场劫难中,既有多少孩子失去自己的父母,又有多少老人失去他们的儿女。突然间白发人送黑发人,突然间失去亲人依赖,老人的痛一点也不比孤儿小;由于年老而行动迟缓,或者灾难来临时为了用身体护住自己的孙辈,他们很可能被压在废墟下而留下了永久的伤残——没有了亲人,拖着伤残的身体他们将度过怎样凄凉不堪的残年。我们虽然还未经历老年,对老年人的生活和痛楚不能感同身受,但为人子女,我们家里有老人,有自己年迈的父母,我们也有老去的那一天。善良的人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给那些震灾中伤残的孤老多点儿关爱,也认一个孤残的爸爸妈妈吧!
灾难中这样感人的一幕让无数人动容:一个奶奶,在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她用尽全身的气力将孙女推到安全的地方,最后,她被压在废墟下失去生命,而孙女获救——那一刻那片土地上一定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的一幕。老人不惜以命保命,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留住生存的机会,这样的大爱惊天动地。他们疼爱着自己的儿孙,作为生者,我们要疼爱他们,永远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救助。
与领养孩子不同,老人们一般都很难远离故土到他乡定居了,建议采取助养和认养的方式——捐钱请当地人日常照顾他们,常给他们寄点生活费用,节日多给他们打打电话,假日多上门看看和照顾他们。政府当然也会关注这些老人,可在社会保障体系仍相当薄弱的当下,仅靠政府是不行的,社会很多时候必须自助自救。
不抛弃、不放弃——逝者已逝,将救助目光关注到从孤儿到孤老的每个生者身上,让孤儿孤老孤残皆有所养,这样死者才能安息,这才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