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
天安门广场回荡激昂之声:四川雄起

川籍大学生在灾难中懂得责任与大爱

实习生 杨艺蓓 蔺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2    [打印] [关闭]

    5月19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数万名参与哀悼活动的群众,在默哀完毕后,此起彼伏的“中国万岁”、“中国加油”的声音响彻云霄。几名四川籍在京大学生用四川话激昂高呼“四川雄起”,在场的四川人奋起响应,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受到强烈的震动,一起呐喊起来,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呐喊声在天地间回荡,一双双举着国旗的手臂在广场上有力的挥舞,广场漾起了一片血色的爱国暖潮。

    相信这一幕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而四川籍大学生们在这次灾难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奋进,所迸发出的对家乡和祖国的挚烈的赤子之情,不仅仅只体现在这样的呐喊中。震耳欲聋的呼喊之下,是他们最朴实最沉静的坚韧和顽强。

    恐慌中,他们互相鼓励

    “感谢朋友,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陪伴我,让我不孤单。”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四川籍大学生在得知家乡发生地震后的第一反应都是给家里打电话。12日下午,来自四川绵阳、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的05级学生伍惠得知四川大地震后,马上给家里打电话,可线路一直不通。“听着电话那头紧促的‘滴滴’声,我紧张得快没法呼吸了。最后电话终于通了,家人告诉我他们很安全,我才放下心。”

    家在四川威远、就读于湖南大学的05级学生聂燕,当天得知家人平安的消息后立刻上网,和高中同学在QQ群里一起讨论家乡的灾情,互相慰问,彼此鼓励。“四川现在还是余震不断,很多成都的朋友每天都生活在危险中,我们就不断利用QQ和短信来鼓励他们。谁了解到最新的信息都会及时在群里发布。”

    清华大学07级的学生肖思韵家住都江堰市,地震中她家的房子受到严重损害。知道她的情况后,她在北京的高中同学都给她写了信,“每一封都很真挚、很感动”;她的博客上每天都有几十条的留言,无法一一回复,她只好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我远在成都的朋友替我关心我的父母;感谢班上的朋友和同学,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陪伴我,让我不孤单。”

    伍惠的老乡耶美(化名)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前几天,耶美的母亲在余震中不幸遇难,伤心悲痛中,伍惠和其他朋友一直陪在她身边。19日14时28分,这对在苦难中互相依靠的朋友,并肩站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操场上,为家乡逝去的亲人深深默哀、祈祷。伍惠还告诉我们,在北京服装学院就读的四川人并不多,也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在这次灾难后,她认识了其他几名家乡的同学,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参与抗灾活动,成了亲密的朋友。

    身在外地,他们情系家乡

    “天地不仁,人间有爱,家乡的人民,别哭。”

    “天地不仁,人间有爱,家乡的人民,别哭。”这是聂燕现在的QQ签名。从家乡发生地震以来,身边组织的抗灾活动,聂燕只要知道了消息,就一定积极参加。“我总是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了,恨不得多做一些,更恨不得要直接冲到第一线去,帮助家乡受难的人们。”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晶家在成都,在高中班级的群里,她听到了灾难中高中老师的一些故事,深受感动。灾难发生时,电梯里的女老师拼命挡住就要关上的电梯门让同学们先出去,自己却被关在电梯里,同学们再一起奋力撬开门把老师救了出来;曾经在他们看来严厉啰嗦的教导处主任,从家属楼里背出了孤身在家的老太太……还有各地传来的老师为了拯救学生牺牲的故事,让老师的形象在一瞬间变得那样高大,她和高中同学制作电子签名发给母校,表达对高中老师和母校的深情祝福。

    肖思韵在地震发生后,一直心有余悸。她生活了19年的故乡,那个她为之骄傲的地方——都江堰市毁了,故乡的人们、曾经熟悉的街道、建筑都面目全非,每次跟爸爸通电话,只会听到比自己的想象更加严重的情况。刚开始她一直坚持要回去。“我知道我回去不能帮上多大的忙,只会增加负担,但是我就是想回去,和我的父母、故乡一起面对。”但在父亲和朋友的劝阻之下,肖思韵最终决定留在学校,她成了沟通灾区人民和外界的桥梁。

    面对灾难,他们自强不息

    “我的家乡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家乡的信息现在还很闭塞,看不到报纸和电视,父母打电话过来的时间很短,肖思韵总是争取时间把各地的灾情和大家众志成城援助灾区的情况告诉他们,“妈妈总是说,因为有了你们的帮助,他们更加坚强,也更加有信心。”说到这,她忍不住有些哽咽。父母告诉她的最新情况和对外界的感谢,她也会尽快地告诉关心四川的同学和朋友。

    5月16日晚,肖思韵所在的院里举办了一个祈福晚会,她站在台上告诉大家,四川人民很坚强,他们并没有失去重建家园的信心。她在成都的小姨把家里唯一的一顶帐篷捐给了汶川,自己一家人挤在一辆小车内;她的爸爸说“我会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的妈妈作为志愿者往返于郫县和都江堰运送救灾物资。她说“都江堰50万人无家可归,但是我们一定会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都江堰,那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属于全国人民。”她在校内网上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感谢爸爸妈妈教会我什么叫责任与大爱;感谢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兄弟姐妹,我的家乡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照片:5月19日,天安门广场。 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