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部队超飞行条件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安全顺利
本报成都5月22日电(周敬波)今天上午11时49分,总参陆航某团参谋长陈伟驾驶的搭乘有3名伤员的运输直升机在穿山越岭飞行两小时20分后,稳稳降落在成都郊区某军用机场。至此,解放军陆航部队累计出动直升机1263架次,其中大多数任务量是在地形环境和气象条件极为复杂的超飞行条件下完成。
5月14日晚,总参谋部火速增派直升机飞赴灾区救援的命令下达后,全军各陆航部队连夜从多个方向调集运输直升机91架,15日在成都地区准时集结。此后,在全军陆航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各任务部队迅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全面展开了勘察灾情、空投救灾物资、输送救援专家和转运危重伤员等救援任务。
由于汶川等地震灾区本身属于高原地形,加之震后山体滑坡严重,导致陆地无法通行,特别是大量偏远村寨交通完全中断,已经成为“孤村”、“孤寨”。因此在重灾区紧急救援行动中,唯有直升机可以发挥装备的独特优势,将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灾民手中并把伤员及时转运出山。
负责组织协调全军陆航部队抗震救灾任务的总参陆航部部长马湘生告诉笔者,这是我军陆军航空兵部队组建22年来,在执行同一急难险重任务中,集中动用直升机架次最多的一次,也是飞行环境和气象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
15日,全军6个方向的陆航部队大机群挺进汶川灾区的途中,总参陆航某团机群突遭巨大云团,机窗外白茫茫一片,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然而,为了不因返航而耽误救援时间,紧要关头,多为20多岁的年轻陆航飞行员在老飞行员带领下,果敢地向一个又一个云洞扎了进去,在绵延数公里的云层中开辟了一条惊险航线。
为了在仅有300米空域的峡谷中营救9名被困7昼夜的危重伤员和年迈老人,总参陆航某团团长蔡有固冒着巨大风险,在单侧轮悬空状态下,将直升机悬停在崖壁一侧的小山坡上,灾民得以顺利转运出峡谷。
成都军区陆航某团羌族团长余志荣家就在震中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可当他一次又一次驾机飞越自家房顶执行任务时,他的父母双亲、一个兄弟和四个妹妹尚且生死未卜。
按规定,飞行员每天的飞行强度在6小时以内,但现在很多官兵都要飞8~12个小时,最多的甚至达到17个小时。他们的眼里布满血丝,却依然激动地说:“我们不怕苦,最怕天气条件不允许,每次被迫返航时,大家都很难过。”
采访中,马湘生部长告诉笔者,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天气、地形都比较复杂,特别是在狭窄地域内飞行活动频繁,给安全带来了极大压力。指挥协调组按照安全发展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科学措施。比如针对各任务部队来自四面八方,特别是一些北方部队对南方的地形、天气不了解等问题,重点安排南方陆航部队直接执行山沟任务。而北方部队先执行一些亚高原任务,然后逐步转入复杂地形。
再比如,针对在这一个小小的区域内上百架直升机同时起降,最多时21架直升机同时进入一个山谷的实际,注重加强空中带队指挥,合理调配飞行高度,加强集群批次飞行。既有效提高了执行任务的效率,又确保了飞行安全。
笔者从全军陆航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了解到,截至22日中午12时,解放军陆航部队累计飞行1613小时,向汶川、茂县、理县、映秀、青川、北川和绵竹等重灾区投送食品、医药品、帐篷等物资786吨。前运应急通信分队、医疗分队和各类救援专家1537人,回运危重伤员1843人。此外,还执行了巡查受损水坝、电站,解救外国游客、台胞,保障中央和军委首长专机等大量飞行任务。
马湘生部长告诉笔者,截至目前,我们在未发生飞行事故和重大伤亡的情况下,直升机群大规模出动,安全顺利地执行了抗震救灾任务上千架次。这充分说明陆航部队遂行复杂环境下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又取得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