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3日
星期

团旗飘扬在废墟上

本报记者 闵捷 董伟 通讯员 王子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3    [打印] [关闭]
    5月22日,团成都郫县县委书记吴蓉娟来到相邻的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参与抢修一个能容纳6000人的灾区群众安置点。为了完成这项上级下达的紧急援助任务,她带上80名志愿者和团县委几乎所有工作人员。

    然而,在位于郫县境内的灾区群众安置点,团郫县县委只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

    其实,这里任务也不轻,有900多名来自都江堰、汶川的灾区群众,团县委要协助安排好他们的各种生活细节和活动需求。一名工作人员忙得过来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吴蓉娟的回答十分自信:郫县的安置点成立了临时团支部,灾区群众的很多工作不需要团县委在场,临时团支部就能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例子在多个灾区群众安置点出现,临时团支部成了发动灾区群众自救自助的重要力量。

    发动灾区群众自助自救

    郫县的灾区群众安置点位于成都现代工业港和聚工业园内,从5月16日起,这里陆续接纳了附近的灾区群众。

    在安置点内,团郫县县委承担了大量工作:为新来的灾区群众铺床、搬行李,安排志愿者维持秩序、维护场内环境卫生……

    灾区群众进驻的第一天,团县委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到现场,还带了200名志愿者帮忙。

    但灾区群众数量多,来自好几个地方,流动性又很大,安置点内常常一片忙乱。志愿者的工作压力很大,光登记灾区群众名册一项,就让他们疲惫不堪。

    吴蓉娟想,年轻人是活跃分子,假如能通过灾区群众中的年轻人推行安置点的自我管理,会让外来志愿者减轻很多压力。

    于是,5月19日,团县委把灾区群众中的团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临时团支部。现在成员已有29人。

    临时团支部成立后,就开始登记灾区群众名册,以便有序领取救灾物资,防止错领、冒领。

    团支部成员本身就是灾区群众,跟其他灾区群众很熟悉,这项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现在,安置点内秩序井然,团支部成员又办起了流动书摊。外界为灾区群众捐了大量图书,团支部就负责这些图书的借阅和维护。

    临时团支部是一面旗帜

    跟吴蓉娟有同感的,还有团成都市新都区委书记杨金华。

    位于新都区的安置点同样有900多名灾区群众,来自汶川、都江堰、彭州、北川等地,当中也有大量中小学生。

    杨金华印象很深刻,灾区群众刚刚进入安置点时,常常是一片忙乱。上百名志愿者跑前跑后,现场还很混乱。灾区群众住下来后,由于在地震中受到惊吓,或因为失去亲人感到悲伤,整天躺在床上,情绪低落。

    看到这些场景,杨金华十分焦急,“其实很多事情是灾区群众可以自己做的,为什么不发动他们自助自救呢?”

    面对这些现实需求,作为团区委书记,杨金华也想到了成立临时团支部的点子。5月19日下午,位于新都区新繁镇的这个灾区群众安置点插上了一面团旗,灾区群众临时团支部在这里成立,成员有42人。

    临时团支部有3个团小组,分别是高中组、初中组和地方青年组,临时团支部的作用很快得到体现。

    此前,当救灾物资运到安置点时,搬运的几乎都是志愿者,他们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现在,只要有需要帮忙的,临时团支部成员就会带上一帮各自熟悉的灾区群众,呼啦啦地涌上前去帮忙。

    在一些已固定的安置点内服务的志愿者数量因此也在减少,从最初的上百人,到现在只有十来名了,更多志愿者得以投身更急需救援的地方。

    临时团支部释放青春活力

    成都市青羊区体育中心是第一个成立临时团支部的灾区群众安置点。

    5月16日,汶川县漩口中学的85名学生跋山涉水,终于走出震中区域,安全抵达青羊区体育中心安置点。

    在这里,他们不仅睡上了安稳觉,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团青羊区委帮他们组建了一个临时团支部。同学们没想到,地震冲散了原来的班级之后,他们还能在安置点组成自己的团支部。

    但是,经历了地震之后,许多同学和亲人失去了联系,情绪很不稳定。一想起发生地震的情景,同学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哭出声。

    团青羊区委书记张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团青羊区委为团支部配备了两台投影电视、20副羽毛球拍、20副象棋和军棋,还有大量课外书籍。

    对两手空空来到安置点的同学们来说,这些显得弥足珍贵。同学们有的看电视,有的下象棋,有的打起了羽毛球。

    一名初一男生至今未与家人联系上,但他告诉记者,白天他和同学打羽毛球、下象棋,借此冲淡焦虑情绪。

    团支部还做了一件较为迫切的工作—为灾区亲友寻亲平台搜集信息。团支部成员挨个为同学们登记家属信息,然后交给志愿者上传到网上。灾区群众看到这些孩子积极为自己寻找亲人,也感动不已。

    灾区青年火线入团

    5月21日,设立在双流县黄水镇的灾区群众安置点,对7名灾区志愿者来说,是难忘的一天。经他们申请,团双流县委决定在当天下午2时28分,为他们举行入团宣誓仪式。

    团双流县委书记游凌壮介绍说,在安置点群众中,经核明身份的团员有71名。团县委在两个安置点设立了临时团支部。

    24岁的映秀镇药厂女工董成菊,是7名新团员中年龄最大的。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工厂二楼帮着工友舀药。“当时电全断了,地面强烈摇晃,我们一边跑,地一边塌陷。”董成菊回忆,情急之下,她从二楼跳了下去。

    所幸的是,董成菊身体并无大碍。

    来到安置点后,董成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安置点的救助人员热心地帮他们卸行李,收拾房间,洗衣做饭,照顾小孩,一点不嫌脏不嫌累。

    董成菊发现,无论是灾区,还是安置点,很多救助人员都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团员。“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董成菊说,青年团员们的热情感染了她。于是,她决定申请加入中国共青团。

    与董成菊一同入团的,还有16岁的高一学生杨凯。在这次大地震里,他失去了母亲和妹妹。

    “我没想到,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杨凯说,“安置点就像一个大家庭”。杨凯希望,加入共青团后,能够为安置点的同胞们做更多的事。

    本报成都5月2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