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
星期

清平大救援

向传清 本报记者 万兴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4    [打印] [关闭]

    夕阳西坠,发动机轰鸣。

    5月20日16时40分,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党委书记谭焱登上了直升机的舷梯。

    在跨进舱门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身后那片熟悉的土地,然后冲着送行的某空降兵部队的子弟兵抱了抱拳。

    这是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次踏上出山的旅程。这也是汶川地震后,持续了整整十天的清平大撤退的余音。

    直升机起飞后,留在清平的只剩下81名不愿下山的老人、5名政府工作人员和800多名继续执行搜山任务的解放军官兵。此前,指挥部送来了两吨重的救援物资。

    至此,震后清平万余受灾群众基本安全转移。

    直升机首次进山无功而返

    清平乡是绵竹市最靠北的山区乡镇,平时,只有一条乡间公路和外界连通。清平乡人口有5000多,在区域内企业工作的职工也有5000多人,其中清平煤矿有1500人,伐木场等单位有3000多人。

    地震发生后,村民们开始徒步下山,王海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他下去是为了救更多的兄弟,因而被称为“死亡线上爬来的飞机向导”。

    地震发生时,王海和700多名工友正在小木岭上班,顷刻间山崩地裂,道路被阻断,逃生的通道没有了。

    劫后余生,大家商定,由王海等5人组成突击队穿越生死线。

    巨大的山体滑坡,不只阻断了下山的路,而且淤塞清水河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堰塞湖。紧急时刻,他们用电线和门板做成简易筏子强渡堰塞湖,穿越悬崖峭壁,三天三夜后到达清平乡。此时已是16日中午11时40分。

    王海等人迅速向谭焱汇报了情况,请求援助。

    因天气恶劣,增援直升机根本看不见王海的工友。

    5月17日16时30分,王海给现场指挥清平救援的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高红梅带来了小木岭受灾群众的最新消息,并带领直升机进山,但因天气原因无功而返。

    在王海汇报之前,空降部队已多次尝试向小木岭空投食物,但都因不熟悉地形,很难准确投到位。

    5月18日,王海再次登机带路。当天上午10时,直升机准确地将1吨左右的食品和矿泉水投向了下面的人群。

    3000余名被困群众首次安全撤离

    在王海抵达清平乡的当天15时50分,4个月大的吕鹏睿和吕欣蕊双胞胎姐妹被家人抱着安全走出金鱼嘴电站的山口。被困在清平磷矿矿部一带4天后,她们终于在空降兵某部官兵的护送下成功撤离清平。

    与她们一起下来的3000多名受灾群众,主要是清平境内的老人、小孩、妇女以及一些还能行动的伤病号。这是震后聚集在清平境内的受灾群众第一次成规模的集体撤离。

    清平乡院盐金一组的陈慧枝是这支下山大军中的一员。说起撤离经过,陈慧枝的妈妈特别激动:“全靠这些子弟兵,他们救了我们!”

    5月14日晚,空降兵某炮兵团抵达绵竹,连夜赶往汉旺、清平。15日12时,150名官兵带着食物、水和部分医药用品,徒步6个多小时到达清平乡政府前的一个受灾群众临时避难地,为被困群众带来了希望。

    因为聚集人员太多,靠空运不太现实,而食品和饮用水严重短缺,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进山官兵决定带领受灾群众徒步下山。

    5月16日一大早,部分群众被护送下山。

    所谓下山,就是在滑坡山体上走,危险无时不在。

    陈慧枝的妈妈亲眼看到几名解放军战士为了救护群众被滚落的山石砸伤。

    当天11时多,队伍走到御军门时,突然发生余震。在部队官兵的指挥下,群众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几名老弱妇女不能及时撤离,几个小战士冲上去用身体护住了她们,滚落的山石砸伤了两名战士和一名妇女。

    陈慧枝的妈妈说:“战士们当时可以撤离危险地段,为了我们,他们才坚守在那里。”

    陈慧枝等人出来后,滞留在清平乡的除了重伤病员,还有离清平乡政府10多公里的小木岭一带的800余名群众。因为下撤道路被堰塞湖隔断,加上缺水缺食品,小木岭已成绝地。

    构筑空中生命通道

    小木岭,一个森林密布的地方,800人被困在那里。

    早在5月14日上午,有关方面获悉,绵竹市位置较偏的三个山区乡镇:金花、天池和清平与外界失去了联系,2万多人被困!

    灾情就是命令!5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向这些地方突进,他们带着急救药品、食品和生的希望!

    同时,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着手构筑空中通道。

    要建成一个空中生命通道,先要构建空中支援平台,也就是地面机降点,负责为直升机起降提供指挥引导。

    5月14日14时30分,成都军区空军某部姜志毅大校一行5人乘坐米-171从成都某机场起飞。在绵竹上空盘旋半个小时后,姜志毅等人看中了玉泉镇,这里地势开阔平缓,能同时起降三架直升机,而且这里距离目标的三个乡镇都比较近。

    降落、卸货、架设临时指挥台,14日17时30分,一个临时机降点建成了。

    正在休假的德阳市驻京办主任高红梅成了玉泉的最高级别的“战地指挥官”。

    从5月15日开始,她不断联系省里和部队,一方面从成都等地申请调集干净水、食品、帐篷、橡皮艇、救生衣等各种物资,空投到清平、小木岭;另一方面,将从小木岭等地走出来的以及聚在清平的重伤员转移到绵竹、德阳和成都。

    谭焱是留守清平乡政府的“战地指挥官”,他一边组织干部搜村救人,一边组织聚在清平的群众积极自救。

    与此同时,聚在小木岭的800名受灾群众也开始有组织地往清平乡方向转移。

    离小木岭不远的另外一个地方,近300人被困,有些人连续6天没吃上一顿饭,只能靠野草、树皮充饥。

    走到九鼎山附近,他们拿到了矿区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这部电话也成了他们和外面沟通的唯一渠道。

    “我们有几百人在九鼎山附近!请求支援!”5月16日10时,队伍里的警察赵刚第一次将准确的信息告诉了公安局。

    此前,从王海等人带下去的消息中,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已经获悉了熊贵军等人被困的消息。

    5月16日,直升机开始搜索熊贵军等人的准确位置。因为地震改变了地貌,同时天气条件太差,根本从高空看不见地面的情况,直升机无功而返。

    营救生命大决战

    17日晚,直升机再次从玉泉基地起飞,高红梅带着“向导”王海再次探路,还是进展不大。不过,首次有7名重伤号被从清平乡空运出来。

    18日上午,高红梅终于看到了熊贵军等人的位置,并成功地将食品和饮用水空投到位。

    从这一天开始,从清平乡外运重病和老弱病残的群众的步伐也快起来。48个!88个!103个!130个!到18时40分,131个受灾群众被成功接下山。

    也在这一天一早,地面部队又派出500人全力救助小木岭群众。救援队员一路通过绵竹巴蜀水电站引水隧道,绕到山背后攀登上顶;另一路武装泅渡堰塞湖后,徒步赶到山脚,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群众会合。同一天,空降兵历尽艰辛,终于在山脚下的堰塞湖上搭成一座小桥,每趟两人,一次次地将村民从小木岭护送出山。

    此时,海军陆战队官兵根据向导指引,挺进到距小木岭不远的地方。19日,他们成功开辟了一条不经过堰塞湖的生命通道。

    陆战队队员将清平乡里的光缆割下来,做成了一个软梯,引导群众下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5月19日晚,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工作会,研究营救小木岭受灾群众的具体方案。与会的空降兵某部王维山军长说:“我们是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我已要求进入小木岭的师政委,最后撤出小木岭的人必须是你!”

    20日一大早,营救小木岭受灾群众的决战拉开战幕。

    到当天16时20分,直升机执行8架次的飞行任务,向小木岭受灾群众运送帐篷200顶,救生背心1000件,食盐、食品、饮用水1.6吨及部分手电、软梯等急需器材,运送出299名受困人员,其中重伤病员已及时转入相关医院治疗。

    截至22日,小木岭被困群众全部被安全送到山下。高红梅说,这次绝地大救援,共动用了包括伊尔76、直八以及米-171在内的多种型号的直升机,成功运载上山救援物资十余吨,输送下山近千名受灾群众。

    22日16时,谭焱也奉命踏上了送货上山的直升机,踏上下山的路。

    上图:5月19日,空中运输滞留清平乡受灾群众的步伐加快。又一架直升机降落绵竹玉泉临时机降点,等候在此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快速转移受灾群众。本报记者 万兴亚摄

    下图:5月22日下午,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五组肖玉兰家的倒塌大棚前格外热闹,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营、空降兵某部二营五连29名官兵一起帮助她家抢收木耳。在灾区很多地方,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正在帮助群众抢收抢种。本报记者 晋永权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