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哈佛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关于教育性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曾几何时,教育产业论的呼声颇高,而现在,教育公益事业论又似乎占了上风。这种变化,使一些出资办学的企业和企业家也感到困惑。其实在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尚不发达、捐资办学尚缺乏社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出资办学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企盼着办学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千姿百态、鱼龙混杂的中国独立学院注定要处在夹缝中生存,独立学院的投资来源于社会资本,利润驱动是资本流动的基本原则。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易佑民担心,那些纯粹由民营资本投资办起的独立学院,谁投资,谁就是董事会的主体,如果只是由出资方控制独立学院,母体学校派出的院长最后就是一个形象,到头来买一盒粉笔都要申请,又怎么能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理念呢?
尽管现阶段独立学院还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产权不明晰、师资不稳定等问题,但毋庸置疑,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未来有可以预见的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5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
为使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地发展,4月1日起实施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一定会起到规范独立学院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独立学院的合法权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但是,《办法》中的有些规定让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大有“操之过急”和“一刀切”之感,比如,2003年8号文件中,关于独立学院的土地硬性规定是300亩的规划土地,而现在的规定是500亩,这无疑会提高新办独立学院的门槛,而对现已存在的有些独立学院来说,增加200亩土地在一些一线城市是何其难。
《办法》的实施使独立学院挑战和机会并存,这是在此次独立学院峰会上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在未来的3到5年里,独立学院一定会重新洗牌,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有一部分独立学院,其办学实力不强,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状况也不好,将逐渐丧失其“独立”地位,甚至消亡。
而另一部分独立学院,借助母体——公立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集公立大学品牌与民办新机制的优势为一体,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定位科学准确,逐渐创出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发展成为高质量的独立学院。当这部分独立学院具备了完全独立的条件时,便可以从母体彻底分离出去,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的民办大学。
独立学院的这两种未来发展之路都不是坦途,可能很少有独立学院愿意自己的命运或是被公立大学接管或是自然消亡,更多的独立学院其实希望自己变成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大学。
独立学院是我们民办高校的新星,承载着民办高校的希望,是向国外优秀民办大学靠拢的一块很好的垫脚石。但是,独立学院还是一个在中国发展不到10年的新事物,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清醒才会有进步,我们相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办高校会离世界一流大学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