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特殊使命
汶川大地震带给中国人极大的灾难,或者说在中华民族的灾难史上又深深地刻下了一次痛苦的记忆。悲伤让我们产生力量,悲伤让我们产生爱心,但是我们不能永远伴随着悲伤,在悲伤之后我们应该冷静,应该深思,在这一代人前所未遇的巨大灾难面前,为什么十三亿人空前的团结?为什么十三亿人能感动全世界?
很多外国人不得其解,而在我们视为必然,这就是灿烂的中国文明,在这个时候突然迸发出它无穷的力量。应该承认,灿烂的中国文明在知识和理念上,距离我们年轻一代比较遥远了,但是每一个“80后”、“90后”从这个社会的氛围里,从他的父母、祖父母那里已经不自觉地继承了中华文明的血液,只不过平时习焉不察。
这就启示我们,这种爱人之心、爱民之心、爱国之心,不能永远让它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更应该启发我们多给年轻人、孩子们一点灿烂的中国文明的知识和理念。这次活动有李兆基先生大力的支持,有李业广先生亲自的操作,有胡从经先生前后的奔波,正是在这个时候要为千万个学校、千万个青少年送去文化的营养。
有一点还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是中国文化研究院创办的,据我所知以文化为内容的专业网站,这在中华大地上是第一家。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这个网站成长了,受到欢迎了,这个网站从几千个参选的网站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评为最受欢迎的文化网站,现在又把网站精彩内容制成光碟送到四面八方。
它不产自内地,资助它的不是内地的企业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为什么?香港回归才11年,而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一直没离开过它。我想是不是因为香港同胞在香港作为脱离母体100多年的这个弹丸之地生活,离祖国越远,越感到祖国的文化可贵,是自己在那里生存、创业,走向世界的最大动力。因而,他们对祖宗所留下的这笔丰厚遗产认识更清晰,感情更深挚。
那么,是不是因为我们入芝兰之室太久了,而不觉身边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言一举,那么可贵那么亲切?不管怎么样,“灿烂的中国文明”在今天之后,要走向穷乡僻壤,走向中小学,我希望带去的不仅仅是香港同胞对内地青少年的热爱,更是所有中国人民对自己文明的热爱。
《中国青年报》是我的老朋友,不仅仅在我成长期间是我的精神食粮,而且我多年来也一直是她的作者。《中国青年报》与时俱进,不再停留在平面的媒体上,她不仅仅有网络,而且这次又组织和发起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把自己文化的触角伸展到许许多多高等学校里来。我相信这个联盟会不断扩大,有更多的高校传媒会加入进来。
高等学校在一个民族中承担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特殊任务——就是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创新,就是自觉的、多方地走向世界,与世界各种文明进行接触、冲撞、交流和相互吸纳,以作为自己民族文明前进的动力和营养。因此这个联盟不仅仅会面对几千万大学生普及灿烂的中国文明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我们青年人的心智,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中国文明里,自觉地保存传承和创新。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活力,永不枯竭,永不停顿,最重要的力量来源。
中华民族的确经历了无数的灾难,我们前面的路还长。在未来的路上等待我们的不仅仅有鲜花和胜利,也隐藏着可以预见的和不可以预见的折磨、坎坷和灾难。我相信当灿烂的中国文明成为全民族的,特别是大学生自觉的传播和创新的对象的时候,即使再有比汶川大地震更可怕的灾难,中国人的脊梁会更为刚强!
我们挺得住,中国加油!
(摘编自5月25日许嘉璐在“灿烂的中国文明”征文和光碟赠送仪式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成立典礼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