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通讯就是保护生命
突击队员们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重灾区县城和多数乡镇的通讯,保障了救灾指挥、灾区群众和救灾队伍的通讯畅通,为挽救群众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刘建秋:为抗震救灾献身
汶川大地震使铺设在震区的光缆线路遭到重创。中国移动公司成都通信建设工程局一处的施工队,当时正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建设通信工程。接到“立即投入抗震救灾”的紧急命令,队长刘建秋立即带领36名队员赶赴中国移动公司阿坝州分公司报到,接着率队伍昼夜兼程赶赴理县。
为了在第一时间打通从理县通往汶川的通信光缆,恢复汶川对外联系,刘建秋带着突击队员跋涉在理县的崇山峻岭。由于余震和山体滑坡不断,光缆4次修复,又4次中断。
5月16日中午,5.9级余震突然发生,引发大面积山体滑坡,大地剧烈摇动,大山飞石滚落。正在理县的高家庄布设光缆的刘建秋看见不远处的队友李维翔被飞石砸伤,他一边保护李维翔,一边向队员们大喊:“赶快往安全的地方跑!”话音未落,一块石头朝他飞来,击中了肩部。顿时,刘建秋的肩部鲜血淋漓。队员们将他和李维翔送到了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设立的临时医疗所,进行紧急救治。因伤势过重、出血过多,36岁的刘建秋于5月17日上午9时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父母、妻子和13岁的女儿。
赵洪强:恢复汶川与外界的联系
赵洪强是空降到汶川的突击队员之一。5月15日下午5时,他和5名队友带着卫星通讯设备、汽油发电机等物资,搭乘直升机从成都出发,空降到一个海拔2200米的山头,山脚下就是汶川县城。
他选择了山腰的一小块空地,作为建立卫星通讯基站的场所。从15日晚上6时开始组装设备,到16日早上8时30分调试设备成功,突击队员们干了一个通宵,终于让汶川的手机有了信号,初步恢复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这个通宵令赵洪强终身难忘。夜里的气温只有1摄氏度,大风呼呼刮过,他穿上防寒服仍然觉得刺骨的寒冷。他把手伸进衣袖里拢着,想暖和一点,又马上把手伸了出来,因为手臂忍受不了自己冰冷的手。
汶川县城的受灾群众很想给外地的亲友报个平安,当时电力中断,许多群众的手机没电。赵洪强就和队友把自己的手机借给群众使用,还利用携带的汽油发电机给群众的手机充电。
这里的白米粥也令赵洪强终身难忘。卫星通讯基站紧邻汶川县威州镇牛脑寨村,羌族乡亲们看见突击队员们的食品只是几瓶矿泉水和几袋饼干,就每天送来白米粥。
突击队员们知道灾区食品短缺,乡亲们自己也吃不饱,不敢接受这种礼物。但在乡亲们的苦劝之下,突击队员只好同意每人每天喝一碗白米粥。
彭海丰:单兵作战4天
突击队员中,有一些人要完成单兵作战的任务,彭海丰就是其中的一个。
5月13日上午9时,彭海丰带着一部卫星电话和一台汽油发电机,来到成都一个机场,登上了直升机。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他空降在青川县城外一个干枯的河床上,县城已成为一片废墟。
他来不及沉浸在悲伤之中,站在河床上,向前来迎接的县民政局长询问了灾情,立即通过卫星电话向上级汇报,使外界首次了解到青川的地震灾情。
彭海丰带来的卫星电话,成了当天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县指挥部成员轮流抓着话筒,请求上级提供救援部队、医疗人员、食品、帐篷等。
5月15日,青川县城的手机通讯逐渐恢复,但电力供应仍然中断,人们想和外面联系,拿着没有电的手机干着急。彭海丰就搜集了七八个插电板,由汽油发电机供电,让大家来给手机充电。
人们蜂拥而至,一批手机充好电了,又一批手机递了过来,彭海丰耐心地操作着。当天晚上,几天没有休息的他实在太累,倒在地上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5时醒来,他发现自己身上盖了一件黑色的夹克衫。
16日晚上10时,完成任务的他搭车回成都,一路上看到的,全是浩浩荡荡奔向青川的救援车辆,有军车、救护车,还有志愿者的车。
彭海丰流泪了,那一刻,他深深理解了一句话——“众志成城”。
本报成都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