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由流动,差校谁执教鞭
相比于校长任免的改革,笔者更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制的改革。按照改革方案,旨在实现教育人才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此项改革,是要把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变为聘用关系,在双方平等资源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按理说,这项意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人事改革,除了让人尽其才外,还可实现教育人才的优胜劣汰,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教育人才的自由流动,更关涉教育公平性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于受教育者而言的教育公平权,比施教者的自由流动权更重。毕竟,自由流动侧重效率,而受教育诉求的是公平,效率和公平在很多时候存在着价值冲突。
昆明市政协委员、安宁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洪雯静认为,“老师进入教育分中心管理后,有很大的选择性,由此造成的人才流动会影响到教学的稳定”。她举出了安宁市的例子,“教改3年,乡镇教师都想方设法到县里,而县里的教师又都想往昆明去,加上当时县里根据政策内退了一批教师,乡镇教师很快填补了这个位置,造成那些乡村中小学大量缺乏师资,连课都开不起。”
与其说这是由人才流动导致的恶果,倒不如说这是在教育基础秩序失衡下,教育改革只能无奈地等同于教师人事改革的必然结果。因为对于整个教师资源来说,自由的人才流动市场,无疑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的问题出在人才流动之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通过行政的无形之手,干预人才自由流动导致的“马太效应”。由此导致了所谓的自由流动,从来都是单向的“向上流动”。
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是昆明一中在3年改革中未出现教师流失的问题。这很大原因归功于一中是一所一流的重点中学,总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想进来,而鲜有本校老师愿意离开。也就是说,在现行的教育资源投入的格局下,像昆明一中这样集中了所有资金、行政力量的学校,注定是人才自由流动的“金字塔”。对于特别强调公平性的基础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毁灭性打击。此种情况下即便通过所谓公平的“就近入学”,也会造成教育最大的不公平,遑论因此而泛滥的择校费。
行政权力固然不能随意干预教育人才市场的自由流动,但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性,行政权力可以将教育人才自由流动的基础秩序由失衡矫正为平衡。比如说,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问题上,给予那些“弱势学校”以必要的关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所有的教育资源全部往“重点学校”上分配,客观上为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推波助澜。
单纯的人事改革只能解决人尽其才问题,但教育的综合改革并不限于人事改革,如果行政权力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分配上,没有有意营造教育公平的主观意图,单纯的人事改革,可能造成教育更大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