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相信“有了钱就不卖地”
上述观点建立在一个预设的基础上:只要有钱,地方政府是愿意提供与财力相称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未见得。今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供了一个数据:我国行政成本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指出,2006年,我国预算内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8.7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这还不算庞大的预算外开支。时下不少地方政府有了钱,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改善民生,而是怎样改善自己的办公环境,怎样把领导们的座车弄舒适点,怎样想名目到国外多“考察”几趟,怎样搞个“某某第一”之类的“大手笔”……所以我们可以频频在媒体上看到某贫困地区政府举债建豪华办公楼、大广场。这样一来,还有多少钱可以投入公共产品的供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甚至比非洲贫国还低,这岂是“财力不足”解释得了的?
公共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可能是一个客观因素,但乱花钱、行政效率低,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一是如上所述,政府没有将财力优先投入公共产品的提供,而是自我享受。比如,每年几千亿元的公车消费若能省下一半,大可改善民生;二是即使投入公共产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浪费和分配不公。如一些地方在教育经费投入极其有限、农村学校还有不少危房的情况下,热衷于在城区搞“示范高中”,投入动辄数亿元。三是胡乱决策,造成严重损失。如安徽原副省长王怀忠的一系列政绩工程,使阜阳财政背上20多亿元的债务,原来经济就不发达的阜阳雪上加霜。四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所以,我们一方面固然要加紧分清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积极进行地方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但另一方面,也更要紧的是,要考虑怎样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将政府行政重点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怎样让政府的预算、收入和支出彻底透明化并置于严格的监督、制约之下;怎样将民生成绩作为地方官员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总之,要考虑如何从机制上建设一个以民为本,民主、法治、透明、高效、负责的服务型政府。否则,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鼓起来后,我们也无法保证他们能在提供公共产品、保障民生上加大投入。
一个政府就算财政收入十分充裕,如果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它依然会卖地生财。如果以为一些地方政府有了钱就会积极调控房地产,或者以为政府有了钱就会积极投入公共产品的生产,那真是“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