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绵阳
6月1日,四川省绵阳市,许多人继续住在山上,等待着来自唐家山堰塞湖的洪水过境。抢险工作专家组预测,6月3日左右堰塞湖将自然溢流。
5月31日,绵阳市机械电力工业学校的姚老师见到了平生从未见过的场景:一些原本繁华的市区,寂静得如同山林一般,只能听见鸟的叫声,大街上空空荡荡,大楼里不见人影。
5月30日,绵阳市发布了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方案,按照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三分之一溃坝的预案,位于下游的绵阳市,有19.75万人要疏散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险。
疏散区成了难得一见的“空城”。
四川古为蜀国,诸葛亮用一出《空城计》,保卫了一座城池;而今的绵阳,是用“空城”的方式,保卫民众的安全。
在城区其他地势较高、不用疏散的部分,人们上班、上学、逛街、吃饭,一如往常。
6月1日上午,绵阳市按全溃方案进行了撤离演练,演习取得成功。
没有一个阳台能看见人影
姚老师在学校教语文,汶川大地震后,学校就放假了。姚老师有几个学生住在青川县,由于那里的灾情也很严重,姚老师前几天到青川县去看望学生。
5月30日,他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绵阳搞疏散,由于所住的沈家坝片区地势低洼,家人已经住进了临时安置点。5月31日下午,他匆匆赶回绵阳市。
记者在绵阳科技馆后面的芙蓉溪岸边,和姚老师相遇,便和他一起往下游走,目睹了绵阳部分城区的“空城”景象。
绵阳市区有三条河穿城而过,分别是芙蓉溪、涪江和安昌江,涪江位于中间,三条河在下游的三江口汇合。
唐家山堰塞湖就在涪江的上游,假如唐家山堰塞湖发生溃坝,洪水将危及涪江两岸绵阳市区的安全。
记者和姚老师的行走路线是,先沿芙蓉溪走,再穿过一座大桥,到达涪江的左岸,顺流而下,来到三江口。
芙蓉溪的水已开闸放尽,河床裸露,准备承接可能到来的涪江洪水。虽然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不是沿芙蓉溪流下来的,但如果水量很大的话,将在三江口汇合处发生倒灌,同样会危及芙蓉溪和安昌江沿岸居民的安全。
记者途经绵阳市游仙区的沈家坝片区,这里地势低,是疏散重点。记者在河堤上看到,很多地方的一二层楼都在河堤以下。
在这一片区沿河堤走了好几里路,冷冷清清的,记者只遇到了不到10个人,都是担任警戒任务的民兵和保安。
抬头看几个漂亮的住宅小区,高层江景房的阳台上,居民们晾晒的衣服还在随着江风摇晃,但没有一个阳台能看见人影。
沿江的公交车停运了,小鸟大胆地跑到马路上觅食。
疏散方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在遥感成像的地图上,唐家山堰塞湖像一条长龙,在峡谷中弯曲、延伸,它的肚子里,积蓄了1亿多立方米的水量。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的大坝顶上,已经挖好了一条导流渠,除留有少量监测人员外,620多名抢险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已撤离。接下来,就是等待堰塞湖水位自然上涨,水位达到导流渠出水口高度后就自然泄洪。
5月31日,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记者看到一幅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测绘图。这是由1:10000的测绘图拼成的,几张桌子放在一起,才摆开了这张测绘图。
图上用红色代表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之一溃坝的淹没线,用蓝色代表二分之一溃坝的淹没线,用蓝点分段的红线代表全溃坝的淹没线。
记者看到,三分之一溃坝后淹没的只是沿河两岸的部分区域。如果是二分之一溃坝,淹没区域将大大增加,包括西南科技大学校区和绵阳市部分城区。
指挥部的一位水利专家介绍,二分之一溃坝或者全溃坝的可能性不大。
他分析,唐家山堰塞湖的大坝,是由于山体滑坡形成,含有大量来自山体的岩石。根据探测等方式的估计,大坝约有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岩石,不容易被水冲垮。
涪江堤坝的建造标准是能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如果唐家山堰塞湖是三分之一溃坝,涪江堤坝应当可以承受得住,绵阳就能渡过这个难关。
目标是“零伤亡”
尽管对泄洪方案有一定把握,但为了防止意外,指挥部还是决定按照三分之一溃坝的预案进行人员疏散。这样,绵阳市区就有近20万人需要转移到安全地带。
从5月30日上午8时到5月31日上午8时,绵阳市安排了24个小时的疏散时间。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说,指挥部要求疏散工作责任到人,疏散区内每位干部分包几户人家,负责把他们带到指定的安全地带。
“从开始疏散,到临时安置点的卫生防疫,直到警报解除后返回原住址,干部要全过程负责到底。”这位工作人员说。
6月1日,记者来到绵阳市富乐山风景区,这里地势高,安置了数万名居民。仅游仙区富乐街道就有两万多人在这里避险。
疏散群众是一项繁重而严肃的任务。富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金小平说,绵阳市的工作目标是“零伤亡”,“有的人不愿意离家,躲在屋里不开灯,不开窗。我们就派人巡逻,守在各个小区下面,只要发现楼上有动静,就立刻上去将人劝说到安置点。”
绵阳的文物也被紧急疏散。绵阳科技馆和博物馆的玻璃门前,已经堆上了严严实实的沙袋,防止洪水渗入。透过玻璃门,记者看到里面已经没有文物和展品,它们也被搬运到外地了。馆前两尊珍贵的汉阙被包上了厚厚的海绵,还用钢管支架进行了加固,防止被洪水冲倒。
“这次就当是郊游吧”
富乐山是个景区,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如今到处是帐篷。
草坪、走廊、路边,各色帐篷比比皆是。临时的自来水管和电线已经铺设到山上。
这里秩序井然,对于上游的唐家山堰塞湖,人们并不恐慌。有的看报纸,有的闲聊,有的听收音机,山上还有小吃摊、水果摊,以及用气枪打气球这样的娱乐设施。
周琳在富乐山上搭了两个帐篷,一个自己住,一个给80岁高龄的父母住。她的家在绵阳市涪城区,虽然不在疏散区,为了照顾父母,她也跑到了富乐山上。
山上湿气重,她的父母晚上在帐篷里睡不好觉,白天就到景区办事处的一个房间里“补瞌睡”,那里有一张床,睡得舒服一点。
山上的生活很单调,她随身带上了女儿给的收音机,随时关注唐家山堰塞湖的消息,“听听收音机,打发时间”。
周琳称赞政府组织得好,“你看,一会儿医生在巡回登记群众的健康情况、用药需求,为慢性病人准备药品;一会儿防疫人员又来消毒了;一会儿街道办事处的干部又通知大家领矿泉水、领防潮的油布;还有警察来回巡逻,很安全。”
在富乐街道的安置点,记者看到这里为居民准备的矿泉水堆成了一座小山,15个大型电热水器分布在山上,方便人们泡面、吃药。政府还鼓励商家在山上设立销售点,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6月1日上午,政府开始在富乐山上安装太阳能浴室,解决群众的洗澡问题。
很多群众自备了食物和饮用水。周安仕说,这样不仅自己心里踏实,还能为政府减轻负担,把政府有限的物资留给那些最需要的人,“这么大的灾难,政府要做的太多了。”
地震后,她的房子出现了裂缝,只好搬到外面住。现在,又因为接受疏散,从地势低的地方搬到了山上。周安仕没有抱怨,她十分理解政府的处境。
地震后,她到绵阳九洲体育馆的灾民安置点当义工,给灾民送饭吃,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就没继续下去,“帮不了别人,我就必须照顾好自己,别给社会增加负担”。
“好久没来富乐山了,这次就当是郊游吧。”周安仕笑呵呵地说。
本报绵阳6月1日电
照片:6月1日,在绵阳富乐山安置点的一块空地上,帐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本报记者 闵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