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
失事的直升机机长邱光华,大校军衔,羌族。他的家乡就在受灾严重的茂县。他一次次飞临家乡上空,却没有去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房屋。再有几个月,他就可以光荣退休了,可是……

悲壮的英雄,你在哪里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刘永华 李宣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2    [打印] [关闭]
    不幸的消息,来得太过突然。

    5月31日23时,当得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直升机失踪的消息时,我们顿时懵住了。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汇处的崇山峻岭中,直升机失去与地面的联系,意味着什么?

    地面通过空军中继机、各种无线电手段呼叫这架米-171直升机,通过中国移动手机就近呼叫机组人员,从中午到晚上,一连10多个小时,均无回应。

    拥有丰富直升机飞行经验的总参陆航部部长马湘生判断:“凶多吉少!”

    直升机机长邱光华,51岁,特级飞行员,飞行大队长,大校军衔,拥有5800多小时飞行经验,多次飞行过这次执行任务的路线并多次驾机飞越青藏高原。

    这一次,他还能不能回来?

    邱光华飞在最后面,和他一同执行任务的另外3架直升机,有2架在映秀迫降,只有1架返回成都凤凰山机场。

    邱光华,羌族,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他的家乡就在受灾严重的茂县。他曾一次次飞临自己家乡的上空,可是每次都来不及停下去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房屋。

    再有几个月,他就可以光荣退休了。然而……

    与邱光华在一起的,还有飞行员李月、空中机械师王怀远、陈林以及二级士官张鹏。

    5月31日13时,这架直升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运送防疫专家组人员前往理县;

    14时14分,直升机从理县返回,机上除机组成员外,还搭载了4名伤员、3名医护人员、3名警察……

    仅从时间节点上我们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的飞行节奏是多么紧张!他们在理县降落时,发动机根本就没有停。

    地震的重灾区,无论是北川、汶川这样的县城,还是映秀、漩坪这样的村镇,全都是在狭长的山谷里沿江河分布。

    两侧的高山常常海拔在两三千米以上,留给直升机起降和飞行的通道往往只有几百米宽,浓雾几乎每天24小时笼罩着这些在地震前山清水秀的村镇。

    老天,对这些驾驭雄鹰的天之骄子的考验太残酷了!

    仅仅在大地震发生后几十分钟,这个团的两架直升机就立即飞赴灾区查看灾情。当全世界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从地球上消失”的汶川的消息时,又是这个团的直升机第一个飞抵汶川县城,搭乘这架直升机的新华社记者发回了有关汶川灾情的报道……

    “为什么地震发生后40多个小时,直升机才飞进汶川?”

    在一次接受某网络媒体访谈时,针对网友对直升机部队的不理解,我们曾为他们做过这样的辩护——不是我们的直升机性能差,更不是我们的飞行员不够勇敢,而是因为无论是地理、还是气候,都不具备降落的条件。

    一位飞行员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的牺牲,能多换回几名灾区群众生命的话,那么我愿意!”

    尽管每一次起飞,都面临很大的风险,雄鹰还是选择飞翔。

    从5月12日到31日,这个团出动直升机上千架次,给数十万灾区群众送去了食品、药品和生的希望,把几千名重伤员从死亡的边缘拉到安全地界。

    地震发生后,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升机行动,在川西北上空展开。盘旋在空中的直升机,被灾区各族群众称为“吉祥鸟”。

    当我们在映秀镇采访时,看到遍地等待转运治疗的重伤员,盼望着直升机从天边出现;但看到空中浓密的雾霭和两侧高耸的山峰时,又不希望他们到来。

    搭乘直升机采访,我们多次体验了惊心动魄的历程,最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去往唐家山堰塞湖的飞行。由于山体滑坡形成唐家山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决,承担向堤坝上紧急运送施工官兵的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直升机在天气极端不利的情况,还是冒险起飞。

    顺着龙门山脉,越往里飞,云层越厚。拥有5000多飞行小时的特级飞行员张茂生驾驶直升机不断拉升,飞行高度达到 2500米、3000米、3500米……

    为了使直升机在云层上端飞行,直升机的飞行高度越来越接近极限,随时都有失速坠落的危险。更为让人揪心的是,直升机的结冰报警信号灯已经变红……

    唐家山堰塞湖上空,到处一片白茫茫,根本无法分清哪里是高山、哪里是湖泊、哪里是堤坝……

    “哪怕云层间有一丝机会,我也要钻下去。”然而,老天就连这样一点机会也没有给张茂生。

    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湖上空来回盘旋半个多小时后,不得不无奈返航。降落后,张茂生告诉我们:“在我几十年的飞行生涯中,这里的气象和地理条件是最为恶劣复杂的。”

    这样的事,每天都能遇到,每天都在发生,何况飞行员和他们的战鹰已经连续飞翔得太久太累了。

    我们曾见过这样一个机组,在10多个小时中,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连续3次往返成都和映秀,运送从废墟中抢救出来重伤员。

    失事的这架直升机,执行的是运送防疫专家的任务,返回时还要运送重伤员。在道路中断、时间紧急的情况,只有他们才能给受灾群众带来生命的希望!

    雄鹰折断了翅膀,依然是雄鹰。

    请允许我们,向你敬礼,向着天空!

    我们知道,在你们的后面——你们的战友们会依然在这片你们所深爱的天空,飞翔……

    据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