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

美国企业界持续支援中国抗震救灾

——专访美中贸易委员会副会长溥乐伯
本报记者 鞠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2    [打印] [关闭]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美中贸易委员会一直积极鼓励和号召美国企业界持续支援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据美中贸易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0日,已有超过110家美中贸易委员会会员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地震灾区捐赠了4600多万美元(约合3.22亿元人民币)现金和价值超过7500万美元(约合5.25亿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及爱心服务。很多会员公司还建立或启动了员工与公司匹配的捐款机制。

    美中贸易委员会在此次美国企业界支援赈灾活动中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未来还有哪些活动计划?这场地震可能对中国经济及中美经贸关系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美中贸易委员会负责中国事务的副会长溥乐伯先生。

    溥乐伯说,美中贸易委员会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有关支援抗震救灾的行动。5月13日一早,他们首先与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联系,及时获悉中国政府指定的接受捐赠的单位和账户,然后迅速向设在美国的美中贸易委员会总部通报有关情况,并由总部通过电子邮件向所属的超过250家会员公司紧急发送“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倡议书”。

    5月20日上午,美中贸易委员会会长傅强恩及美中贸委会32家会员企业的40多位代表来到中国驻美大使馆,悼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死难人员,代表所在企业及企业全体员工向中国人民,特别是四川地震灾区广大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

    很多会员公司不仅在收到“倡议书”后迅速捐出了大量现金,而且提供了很多灾区急需的物资装备及技术服务,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O.史密斯(南京)热水器公司除了在地震后迅速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0万元人民币,还决定从5月14日到6月14日的1个月时间内,每卖出1台热水器就从其利润所得中拿出10元钱捐给灾区,通过这项活动预计将再捐出100万元。阿尔卡特上海贝尔公司在地震后立即向灾区派出了由100名工程师组成的应急维修分队,参与抢修和重建被地震破坏的通讯网络。可口可乐公司已向灾区捐款500万元并免费提供1万多箱纯净水。杜邦公司已向救援人员无偿提供两万副纤维B专业手套和3500套防护服,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开展搜救工作。波音、联邦快递等公司则动用飞机无偿向中国运送救灾物资。

    随着所属会员公司赈灾活动的持续开展,美中贸易委员会还及时汇总和发布捐款公司名单及具体捐助情况。这样一方面使中国政府、媒体和民众及时全面地了解美国企业界积极支援中国抗震救灾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美国企业加入到支持赈灾的队伍中来。

    溥乐伯表示,美中贸易委员会会员公司普遍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很多公司建立了专门用于慈善事业的基金。比如宝洁公司已在全国援建了26所学校,其中9所就在四川。地震后,宝洁又迅速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启动了“宝洁希望工程赈灾教育基金”,并援建了灾区第一所抗震希望学校。

    溥乐伯深有感触地说,这场大地震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灾难,地震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也让国际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溥乐伯说,美中贸易委员会最近也在关注地震对中国经济以及中美经贸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虽然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由于地震主要发生在四川北部地区,而整个四川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从总体来看地震对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但也要注意防止地震引发通货膨胀进一步加重的问题。关于地震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由于四川境内的美资企业很少,美中贸易委员会目前还没有收到关于美资企业在这场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失的报告。至于有观点认为,中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将有可能大幅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从而有利于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溥乐伯表示现在不是讨论如何平衡贸易逆差的时候,美中贸易委员会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仍是鼓励会员公司持续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最后,溥乐伯说,从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到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再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历经磨难的一年,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多难兴邦。溥乐伯表示,美企业界将继续全力支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震救灾行动,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系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拥有超过250家在中国经商的美国会员公司。自1973年成立以来,该委员会在三十多年里为会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咨询、倡导等服务,并举办了多项活动。通过设在华盛顿、北京和上海的办事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美、中两地为会员提供服务。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