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
金牌蓝领

孙飞:喜欢琢磨机器的脾气

刘靓 本报记者 迟洪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2    [打印] [关闭]
    如果时间能回到十年前,一切让孙飞自己做主,也许他不会选择今天的职业,虽然他现在得到的荣誉多得惊人:1997年厂先进工作者,1998年公司先进生产者,2005年公司十佳青年,2006年沈阳市蓝领之星,2006年沈阳市金牌工人,2007年公司素质运动会车工组第一名,2007年沈飞公司特殊贡献奖,2007年第三届全国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组第一名,2007年公司劳动模范,2007年辽宁省知识型先进职工,2008年沈阳首席工人。

    十几年前,大多数进技校的孩子是因为学习不好。但孙飞不是。“小学时学习不好,父亲说转学。转学后学习排到了班级里的前几名,一直到初三,都是班级里学习好的。初三以后,父亲决定让我考技校。”虽然当时他的成绩,上高中不成问题。孙飞说他小时候没理想,一直是“父亲让自己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他说自己不是空想的人,“父亲也不是”。“因为父亲觉得车工是一项技术。他说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得有点技术,我也就听从了。”

    孙飞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上技校时虽不能说成绩总是第一,但也在前几名。1996年,他凭借全校三年综合成绩第6名和5级车工证书从沈飞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一航集团沈飞公司52厂。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正面临着改革脱困,技能人才没有多少人重视,人们更多重视的是文凭、白领。面对机床轰鸣的厂房,面对繁重的工作,他曾想过离开一线,当一名白领职员。“其实当年闹过一段情绪,”孙飞笑着说。

    孙飞是天性认真的人,“不论喜不喜欢这份工作,都应该尽自己的可能把事做到最好。”慢慢地,成绩就显现出来了。“其实我就是努力。别人工作8小时,我工作10个小时。”“没活儿干时,我就多学一样技术。”他的理论是“技不压身”。

    3年后,孙飞可以同时开动两台刨床,也兼干着镗床的工作。“忙的时候一个月都不休息一天,一年下来完成的工时近6000小时,当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这以后,孙飞感觉到了当工人特有的成就感:“行行出状元嘛。”

    孙飞想成为这一行里的状元。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书籍,包括各工种的专业,磨工工艺学、铣工工艺学、镗工工艺学等,工作空闲时,他就和其他单位的师傅们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几年后,他掌握了车工、镗工、刨工、钻工四种操作,而且都达到了高级工水平,成为厂里为数不多的“多面手”。

    工作中的孙飞喜欢琢磨,喜欢研究机器的结构,琢磨它的脾气,发掘它的潜能。以前在镗床上没有加工下陷槽的先例,都是镗完孔后,再到车床上利用夹具加工下陷槽。当他对车床、镗床的性能了如指掌后,就自己动手设计了平旋盘、刀杆,利用平旋盘转换刀杆在镗床上加工下陷槽。把需要在镗床、车床两道工序加工而成的零件只用镗床一道工序就加工完成,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一种追求的快乐。”他说。

    参加各种大赛,对孙飞来说是另一种学习的方法。2006年,他在参加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的预选赛时,看到沈阳金杯公司的姚宝峰加工的工件。已经很少服人的他被这个几乎没有瑕疵的工件震住了。“粗糙度全是1.6。”孙飞说,当时心里只有两个字,完美。“真是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这件事对孙飞的触动很大,“那年得的成绩是多少忘记了,只记住了自己离目标还很远。”

    孙飞认为出色的工人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敬业精神的”。他对自己的文凭,还是有点“耿耿于怀”。“下班后,我没有什么休闲活动,总是想多学点东西。”

    “当工人,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工人。”孙飞说,为了“出色”,他的路还很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