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的角色错位
王石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还担任了很多社会公益机构的工作职务,做企业一流,做公益也实实在在,他因此曾被网络舆论追捧为“人民榜样”。然而这也是他麻烦的开始。
“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
在这句话中,“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这个分句,我们看到王石坐在万科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媒体说话。然而紧接着的后半句“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这就突然间坐到公益机构的媒体沟通会上来了。该篇博客的后续内容里,也有类似的挪移现象。
企业的目标是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归根结底到赢利;而公益组织从事的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经营企业与管理公益机构,这两者无论从价值诉求、基本原则、执行方式、管理运作和效果评估上,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是私人事务领域和公共事务领域的根本性差异而导致的,这个差异几乎不可调和。
从这样的视角看,王石身上的难题就是,身兼数职、一人跨两界,如何平衡?而这种时候,尝试将企业行为和公共行为一起来表述和阐释,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现任美国财长Hank Paulson,他曾身兼高盛总裁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董事会主席,他不能够坐在高盛的发布会上去代表高盛讲解TNC的环保理念,也不能坐在TNC董事会里面说高盛的利益,更不能坐在美国财长的发布会上去帮TNC募资。但是,只要他明确地坐在某一个机构办公室里面,明确地站在这个机构的立场上发言,一般都是不会有问题的,即便有个别的媒体和公众会有挑战,但也不会太过影响主流公众的看法。不然,他就一定会被媒体说是在用TNC洗高盛的黑钱,然后贿赂总统当上财长的。
回到王石身上,我们会看到他的表述中皆混有企业立场和公益机构立场。在一篇博客里面,甚至在同一句话里面,将私利领域和公共领域中即便是最专业负责的话说出来,也会失去各自的光辉和公信力。
如果只是这样,可能还不至于引起如此大规模的言论攻击。在一个公共领域开放的国家中,很多企业家都参与在公共领域里面,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公益机构领袖,都有企业家的身影。久而久之,公众就慢慢习惯和接受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了,他们自然就能用判断公共事务的角度去理解你坐在政府办公厅说出来的话或者坐在NGO发布会上说的话。然而我们的制度环境使我们缺少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公共事务长期只是政府的事,信息高度不透明,公众对公共事务很陌生,缺少公共权利和公共事务能力,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何为非政府机构。而同时,近年来由于愈来愈多的企业家捐资从事公益事业,企业家在媒体上逐渐成了公共事务领域活跃的角色。许多人就将此理解为老板们一边谋利一边谋名,要名利双收,认为公益只是企业利益的扩展。他们不清楚或是忽略了,现代公益事业往往正是随着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企业家身兼企业家和公益人士身份本是成熟的市场社会极正常的现象。
王石留给公众的印象就是一个著名企业家,在他博客的表述中,又并没有把企业董事长的身份明确撇开,公众自然理解为一个企业家在对他们说话。既然是企业家在说话,就要站在企业的利益出发点上,不应该在此探讨如何利用企业来推进公共事务的问题。鸡有鸡路,马有马路,公共事务领域与企业经营领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逻辑原则不同,既不能扭曲企业来适应公共事务,也不能扭曲公共事务来适应企业。王石正好处在这个困境中,一会儿用企业原则来谈论公共事务,一会儿用公共事务原则来谈论企业,结果两边不讨好。
中国在互联网的刺激下,正从一个封闭社会中走出来,公共领域逐步向公众开放,长期被压抑的没有话语权的普通网民,还处于忽然自由带来的放纵与狂欢中,哄然参与干翻一个名流,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平等代偿。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官员,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大家面对公共舆论的兴起和公共领域的开放都有些手足无措。理性务实如王石者,也没有能号住公共舆论的脉搏。
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老子云:“孰能浊而静之徐清?”水浑浊起来了,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之,不去乱搅,自然会沉清下来。中国公共话语领域的成熟,还待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