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
星期

爬出废墟 他们再没倒下

——献给坚强不息的灾区人民
“新华视点”记者 于长洪 肖春飞 侯大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4    [打印] [关闭]

    汶川、北川、青川、茂县、理县、安县……

    一个个多少代人胼手胝足营造的家园,在一场大地震中成为废墟,每一片破碎的土地都饱浸着深爱自己家园的人民的热泪。

    然而,地震能够使山河移位、骨肉分离,却无法改变这里的人民对故乡对土地的眷恋,无法改变这里的人民对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追求。灾区群众抚平地震的创伤,在废墟上昂起坚强的头颅。

    5月31日,在灾区考察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简易防震棚小黑板上给孩子们写下十六个大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总书记对灾区人民的期望,又是灾区人民坚强的回应!

    在被毁的家园,精神顽强地生长

    如果不是地震,这是一片美得迷人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的东缘,山川奇秀,人们依着大山与河流,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并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

    那是一片因大熊猫而声名远播的地方。经过多年建设,汶川已是“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它更是全州90多万人口寄予厚望的工业经济走廊。

    那是一个诞生治水英雄大禹的地方。北川建于两山之间、清流之畔,气候宜人,旅游业名声在外,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已达2800多元。地震前,在北川县的宣传网站上,当地县委、县政府自信地宣称:“今日的北川,商机无限。我们诚邀四海宾朋光临北川,共创美好的明天!”

    那是一座因“其水清美”而得名的地方。在青川这个有着“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的县境内,土地、森林、水能、矿山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

    然而,这一切都在地震中毁了。截至6月2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累计倒塌房屋1400万间,累计受灾人数4555.2965万人。人们被地震撕裂的心,疼啊!

    但是,地震能够夺去亲人生命、摧毁已有家园,却无法摧毁灾区人民的精神与意志。在被毁的家园,精神在顽强地生长。

    “我必须活下去!”强烈的生存意志,使生命的损失降到了最小。幸存者成为“废墟上的鲜花”,他们在瓦砾堆下和大山深处坚持,坚持,再坚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坚强地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安县花荄镇联丰村9组村民李成林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媳妇和孙子,只剩下他和老伴。他的眼泪几乎流干,但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在给庄稼打农药,他坚定地说:“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

    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记者见到默然而立的村民魏永强。离他站立的地方不到一公里远,就是掩埋掉他大儿子生命的北川中学废墟。他还有一个小儿子,现在是他全部的希望,他像保护婴儿一样,呵护这个已经九岁的男孩,迈过田埂一道小沟,都把他抱起来。他说:要让这个孩子好好读书,长大有出息。

    记者见到北川县陈家坝村陈定会时,她正送孩子到绵阳市南河体育馆“爱心帐篷学校”上课。她的一家除了她和儿子外,公公、婆婆和丈夫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难。颠沛流离9天之后,看着儿子又走进课堂,她泣不成声。这位坚强的农妇说,在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和同学陪着,孩子就不会觉得孤独,就能感觉到希望。

    在一些偏远村寨,农民们争先参加抢险救援,疏通乡道、村道,让救援物资尽快进入。在更多的地方,返乡的农民在自发收集垮塌房屋的木材、砖块等建筑材料,为重建家园做准备。北川县委书记宋明说,这里的建材比外边贵,农民是仔细过日子啊。

    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峰村与汶川县一山之隔,地震导致当地绝大部分房屋倒塌或损毁。在震后的废墟上,九峰村一组小组长米兴荣带领村民,把政府发的帐篷让给其他村子,用双手建起了20多户木板房。而这,正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青山在,人未老。精神在,希望就在。

    北川县在地震中受灾惨烈,县长经大忠感慨万千:“我们的人民,从废墟里爬出来,就再也没有倒下过,我们的精神更是没有倒下过。我为北川人民骄傲!”

    到处是勤劳的双手,到处是自强不息的歌

    樱桃熟了,秧苗绿了,麦穗金黄,油菜子乌黑发亮……

    在川西北,正该是农忙的季节。四川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也是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地震虽然夺走亲人、毁坏家园,却无法让这里的人民离开他们的土地,离开他们土地上即将的收获。

    连日来,地震重灾区数十万农民奋战在抢收抢种的田野上,应收尽收、应种尽种,他们在破碎家园上的忙碌身影,无言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民的坚忍与顽强。

    “我们现在是晚上住帐篷,白天种庄稼。”北川县擂鼓镇农民张德胜告诉记者。在地震中,张德胜的父亲遇难,房子倒了,但是庄稼还在。他是首批从绵阳安置点回到家乡的,一回到家,就和家里幸存下来的人抓紧时间收割麦子、补种大春作物。

    大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受灾群众被送到衣食无忧的安置点。绵阳九洲体育馆曾经是汶川大地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最高峰时多达4万人。但两手空空的农民还是想尽快回到土地上——九洲体育馆如今只剩下5000人左右,背着政府发放的大米、牛奶、蔬菜和帐篷,大部分农民都已返乡生产自救。

    记者曾在北川县城旁边的景家山上遇到正在翻山越岭返乡的农民邓光兵。他说:住在九洲体育馆里时,老是睡不好,晚上总梦见自家地里的油菜子,“我是农民,我不能让种好的庄稼烂在地上。”

    在受灾最重的北川,八万农民遍布田野,除曲山、擂鼓、漩坪和禹里四个乡镇的场镇群众集中安置外,其他16个乡镇受灾群众全部回到原住地抢收抢种,成熟农作物做到应收尽收;

    在安县,从安置点回乡的农民,放下行李就扛着锄头下到田间,放水耕田,准备栽秧;

    在绵竹,崭新的收割机在金黄的麦浪中来回穿梭,让忧心如焚的农民赢得宝贵的农时;

    在都江堰,农民们忙着上山抢救猕猴桃树,修树剪枝——明年可发新枝,而后年又能结果;

    ……

    灾区的工业企业,在地震中遭受了惨重损失,一些企业甚至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没有等靠要,在妥善安排受灾职工的同时,迅速组织人员清理生产现场,积极调动骨干抢修损坏设备,科学调整产品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迅速转入正轨。

    总计损失10亿元以上的蓝剑投资,在地震的第二天,就恢复了矿泉水的生产。为了保证灾区群众饮水,产品无偿提供给政府救援。

    美大康药业地震损失三千多万元,但是很快,工人冒着余震的危险,生产救治伤员急需的药品。

    四川长虹,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但是,长虹在捐赠物资和现金800多万元人民币的同时,还决定将外界向长虹捐赠的现金,全部转赠出去用于北川中学的重建。目前,长虹公司在绵阳的多媒体产业彩电、空调、电源、网络及前端配套产业生产线已基本恢复生产。这家高举民族品牌的企业,在地震的考验中迎来了自己的50周岁。

    截至6月2日,四川重灾区规模以上企业多半恢复生产:成都市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的占94.42%;德阳市占62.4%;绵阳市占59.67%;广元市占55%;雅安市占84.41%。

    在地震灾区工业企业的生产自救中,有无数的人和事,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感动与骄傲。

    岷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员突击队在地震发生后,冒死赶赴距汶川县城仅7公里的下庄电站,经过艰难抢修,在震后第四天,就为汶川县城供电;震后的第15天,汶川县城大部分地方恢复了供电。

    当一盏盏灯在残垣断壁间亮起来时,谁还能怀疑灾区的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决心!

    感恩的心,微笑的脸,坚信明天会更好

    这是一个生动的细节:在地震震中映秀镇,渔子溪村村民马学清有两位亲人遇难,埋葬了亲人后,他在家里的废墟里辛苦刨挖,翻出一台冰箱,背出来放在帐篷里。他说:“这是我的家,我今后要生活得比原先还好。”

    无独有偶。在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村,唐守全家抢救出的一堆电器被精心地罩着。“没通电,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用。”妻子刘红说,“基本困难都能克服,生活很快会好起来的。”

    在地震灾区广袤的土地上,一顶顶帐篷搭起了,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一间间活动板房建好了,开始有炊烟袅袅、书声琅琅,开始有笑脸,开始有信心。虽然恢复到地震前的状况,还有艰巨的路要走,但是,灾区的人民相信:他们能够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在灾区采访,受灾群众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话就是:“有党和政府帮助,我们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全部靠政府,我们都有一双手。”

    虽然创伤犹在,灾区的人民已经开始行动,寻找“谋生”的机会。

    在都江堰市就业局专为受灾群众服务的专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了正在寻找合适工作岗位的刘明丽,她身上的伤痕还明显可见。

    尽管家人都平安无事,但刘明丽的家已成危房,她打算早点找到工作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刘明丽说:“看到这么多人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我对以后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汶川县银杏乡的肖亨全一家四口,全都住在成都市龙泉驿的爱心家园安置点。尽管不用为衣食担忧,但肖亨全与两个儿子,都找到了工作。每天吃过早饭,肖亨全就换上工作服,步行20分钟去上班。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回家重建前,争取多赚点钱。

    在北川县擂鼓镇,安置点的青壮年就近到活动板房建筑工地打工;而四川灾区各地400多受灾群众,近日陆续前往海外务工。仅四川江油,就有250人到安哥拉务工。

    采访中,不少受灾群众告诉记者:过几年再来看看吧,我们会好起来的!

    灾区人民,正从废墟中站起来!

    照片:6月2日,几名儿童在北川某安置点“街道”上玩耍。房屋倒了,家园没了,但是生活依然在继续。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