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
星期
经济时评

“熟人介绍”凸显人才信息失灵

林金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4    [打印] [关闭]
    日前,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08年上半年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指导价位共136个。调查显示,三成灵活就业人员为失业、协保和内退人员,值得注意的是,有5%的灵活就业人员为近3年毕业生,而“熟人介绍”是灵活就业人员的求职主渠道。(《中国青年报》6月3日)

    “熟人介绍”背后,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而信用,一直我们这个社会的稀缺品。

    上海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应该也是陌生化程度最高的社会,而“熟人介绍”仍是找工作的主要渠道,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在人才市场上,不论是企业招人,还是求职者找工作,都要付出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路费、进场费、人力物力等显性成本,还包括“信息甄别”的机会成本。对于求职者来说,他必须辨别这个企业的发展潜力,辨别这个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对于企业来说,则必须辨别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判断求职者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关键是,现在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很难识别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企业与求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人才市场各种学历文凭泛滥,众多获奖证书、技能证书又缺乏权威性,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下,为了节省“信息甄别”失误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用人单位招工时,就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熟人介绍”。另一方面,求职者普遍存在浮夸、不诚信的现象,一些求职者更是只把企业当作“跳板”,一有更好的机会立刻走人。作为“熟人”,在介绍的时候,自然也会考虑自己在企业中的信誉和地位。通过熟人招聘,企业在用人方面就会获得了一种信用担保。这样,不仅节省了招聘的显性成本,还降低了企业使用人才的各种监督和管理成本。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