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

中美顶尖大学校园媒体领袖高峰对话

本报记者 李洁言 实习生 潘聪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5    [打印] [关闭]

▲清华女生正与来自耶鲁大学的常春藤盟校委员会项目副主席福劳里斯交流办报经验。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美国校园媒体的运行经费从哪里来?中国校园媒体的报道如何服务于中国的多样化?如何解决电子媒体与传统纸媒的冲突……5月30日上午,在中国青年报社,美国常春藤联盟学生领袖代表团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学生代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常春藤联盟,包括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8所美国乃至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那里,也是33%的美国总统、27%的参议员、89%的最高法院法官和26%的亿万富翁的摇篮。此次来访的代表团成员包括常春藤8所盟校学生会主席和校园媒体主编。

    和他们对话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大学生代表,则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

    显然,这是一场中美未来精英之间的对话。5月30日,来自地球两端的大学生坐在一起,交流感受,分享经验,传达了彼此对大学和媒体的理解。

    常春藤联盟VS中国校媒联盟

    对于此次对话的主题——校园媒体,中美双方的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主持人的话音刚一落,中方就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希望获得提问的机会。

    来自清华大学的媒体代表周吉力人抛出了第一个问题:“美国校园媒体的经费来源”,康奈尔大学学生会候任主席莎拉·辛格告诉中方同学,与中国的校园媒体不同,美国校园媒体的经费支持来自多方面,比如广告、校友捐赠、校友买报纸等,但对于学校的学生,则是免费的。

    轮到美方的学生提问,他们更关注在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的大背景下,“校园媒体的报道如何才能保证覆盖和展现这种多样性?”

    中国的大学生给出了答案:中国高校的校园媒体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会注意保持人员的多样化,同时,互联网、校园BBS等形式也会对校园媒体进行多方位的补充。但也有学生认为,校园媒体从功能上更像社区媒体而非传统意义的社会媒体,因此,校园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重点还是在校园内,并不需要过多专注多样性的问题。

    虽然一边是金发碧眼的美国大学生,一边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的天之骄子,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们的交流。

    几个美国大学生努力尝试用刚刚学会的汉语交流,获得了在场所有人鼓励的掌声;而中国大学生流利的英语,也让美国大学生们格外惊喜。

    “你们是不是很吃惊,我一个白人忽然说了中国话?”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会主席乔什·维斯坦很得意地告诉记者,他曾经很认真地学过两个月的中文。

    讨论至酣处,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思远站起来,拿出自己参与编辑最新出版的《中国传媒大学校报》,给美国朋友传阅。这份报纸的头版是哀悼日的报道,辅之以国旗低垂的巨大照片,表达了中国大学生对汶川特大地震的伤痛,也报道了他们学校的同学以献血等方式进行的志愿行动。

    常春藤联盟的大学生对此次地震的遇难者表示哀悼。

    讨论时间很快就到了,但大学生们显然意犹未尽。在随后的参观中国青年报报史长廊以及合影留念时间,中美大学生们见缝插针地时不时聊上几句,虽然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之间似乎已经熟识,不少学生还交换了联系方式,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和交流。

▲常春藤联盟代表哈佛大学本科学生会主席马特·桑奎斯特用汉语发言。季彬摄

    美国的校园媒体更加市场化

    常春藤联盟代表团带给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礼物之一是美国学生自己采写、编排的报纸和杂志。大幅的照片,讲究的排版,这些报纸杂志给人的第一印象,完全是一份市场化的正规报纸。

    “这些报纸看上去比我们做的更专业一些,无论是排版还是图片处理,都很用心。”北京大学校园媒体代表蔡融融说。

    翻看了耶鲁大学学生自办的报纸,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媒体代表韩行发现,他们的内容非常翔实,而且报纸上学生与校方、校董等学校管理层交流的内容非常多。

    “我们的报纸完全由学生运作,在学生中影响非常大。”康奈尔大学《康奈尔太阳报》执行总编莎拉·辛格说。

    周吉力人现在是清华大学《清新时报》的总编,她曾经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过美国的校园媒体。对中美校媒的差异,她的总体感觉是,在美国,在校媒工作的学生往往会倾注自己对社会的诉求,他们非常专业化职业化,也希望通过校媒对社会产生影响力。而在国内,学生习惯于把这当做一种社会活动,“两者的管理意识和定位都非常不同”。

    翻看代表团各位团员的信息,这些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学生代表,很多同时是校园媒体的负责人和学生政府的领袖人物。比如,哈里斯·李既是布朗大学的首席学生代表,也是校报的著名撰稿人;孔宪政除了担任康奈尔大学研究生会财长外,也是校园报纸的专栏作家。

    而在中国的高校,学生领袖在校园媒体任职的情况似乎并不是特别普遍。更多的情况是,在学生会下面会有一个宣传部门,专门负责校园媒体,而校级的校园媒体则由学校管理。

    “这可能和他们的传统有关,美国的学生领袖们可能更早就意识到媒体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会更多地参与到校园媒体中,更关注传媒的力量。”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校报的王思远分析认为。

    在美国的校园刊物上,经常会看到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美国的校园刊物更个性化,更贴近学生,带着更多“市场”的味道。美国校园媒体的出刊频率也非常高。比如此次随行的《康奈尔太阳报》执行总编莎拉·辛格,她每天会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博客,很快,这些博客经过编辑就会在《康奈尔太阳报》上见报。

    而在中国的高校,校园媒体则比较分化。既有侧重宣传的官方校园媒体,也有由学生自发办的媒体,后者一般比较活跃,内容更加可读,类似市场化运作的报纸。韩行所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就有两份校园纸媒,据她介绍,其中的一份,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

    据悉,美国校园媒体的资金来源中,除了广告收入和捐赠、赞助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正常的发行报纸,尤其是面向广大校友发行报纸获得。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益处——广泛团结校友。而在中国,校园媒体大部分还是靠拨给经费来维持运作。“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的校园媒体市场化的程度要高得多。”周吉力人说。

▲中国校媒联盟的学生代表用英语进行发言。季彬摄

    “校园纸媒体不会消失”

    在出版界,关于电子媒介是否有一天会完全取代传统纸媒,一直存在着争论。对于校园媒体,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争论?

    在两大联盟就此展开的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却是出奇一致——纸媒不会被电子媒体取代。

    此次访华代表团团长、康奈尔大学博士生叶茂对校园纸媒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纸媒体暂时是不会消失的,因为美国学生有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谈及网络对校园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时,这位美国常春藤盟校有史以来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校董坚定地认为,纸媒体还是拥有自己的读者群。他告诉我们,在美国高校,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在午饭时间看报纸,“因为美国的大学生都太忙了,平时几乎没时间上网,报纸携带方便内容可靠。有这种需求存在,纸媒体就不会消失。”

    他认为,传统报纸和网络报纸的最大区别在于速度和容量上。“比如我们今天的交流会,很可能今晚就出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网上报纸或者论坛中,后面还会有很多同学发表的评论,但很可能一周后才会出现在他们的纸质校报上并且可能篇幅很有限。”他举例说。

    韩行非常认同叶茂的观点。她甚至认为,在校园这个特殊的场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校园纸媒的功能要比相对应的网络媒体大得多,网络媒体只是纸媒的补充,因为“报纸的投入要大得多”,而且,就她所了解的情况,“校园报纸网络版的更新速度目前也还比较慢”。

    来自清华大学的钟原则认为,网络对传统纸媒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网络会对传统纸媒造成冲击”,而另一方面,这种冲击也会促使传统纸媒不断挑战自己,这无形中也给了纸媒不断提升和开拓的空间。纸媒在哪里都可以阅读,这是它不可取代的优势,而且,纸质阅读所带来的享受可能也是电子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对新闻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是纸媒的优势所在。”周吉力人认为,纸媒在未来竞争中的关键,在于抓住第二落点。而网络的根本作用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报道更广泛、及时,也更有力量”,常春藤联盟的一位代表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