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
冰点时评

现在还不能接受地震遗址博物馆

魏英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5    [打印] [关闭]
    有消息称,四川省文物局6月2日召开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纪念地前期准备及地震文物征集会,并组织专家赴震区进行考察和选址。报道还提到,专家建议当地要着眼于建成世界一流的灾难性遗址博物馆,为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不得不说,无论从理智还是感情上,我现在都无法接受这件事情。我更无法想象,当地民众能否接受这样的现实。

    灾难发生至今不过一个月。不说当地大批民众还生活在帐篷里,许多伤病员也有待于妥善转移和安置,就是灾情本身也未真正过去——堰塞湖险情、疫情等各种隐患尚未完全排除,灾情仍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目前灾区尚处于抗震救灾紧要关头,像“遗址”建设这类事情,理应自觉让路。更何况,震区灾后重建方案还在制订之中,遗址规划却先行一步,这又算怎么一回事呢?就是要建,显然也不是什么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一般来说,博物馆乃见证历史的载体。当前,且不说当地民众尚未走出灾难的心理阴影,就是所有为这场灾难牵肠挂肚的人们,也还充满着悲伤和忧虑。二十几天来,我和家人、朋友谈得最多的就是这场灾难。很多人都说,这辈子从没有流过那么多的眼泪,从没有这么焦心过。大多数国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并且仍在经历着一场身体或心理上的“地震”。

    这充分表明,无论从物理上还是心理上,这场灾难都还没有真正过去。在这时候,即便仅作为一项动议,任何关于“地震遗址”或“博物馆”的字眼,都可能被视作“历史”对现实进程的一种“干涉”。而这种客观表现出来的、急切地想将这场灾难拖入“历史”的行为,大概会让人深感失落,甚至拒绝接受。特别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们,恐怕更难以面对这样的残酷事实。

    更何况,现在灾后重建尚在艰难起步,对各种工作的总结和思考还没有提上议程。这次抗震救灾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同时必然也存在不足之处。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如果不及时作出总结,以后很可能会在同一地方再次摔倒。这么来说,博物馆就不仅是一座“纪念馆”,还是对灾难深入思考后的产物,应当起到“历史镜鉴”的作用。既然这些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如何谈得上“盖棺论定”?

    还要提到一点,在某些专家眼里,即将在川震废墟上建起来的遗址博物馆,不仅谈不上“历史镜鉴”,恐怕连“见证历史”的功能都会有所削弱。试问,尚未动工就提出要为“申遗”做准备,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遗址博物馆的各项建设,会不会不倾向于旅游功能?早在5月21日,绵阳向全球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中,人们就看到了当地旅游局的身影。由此可见,灾难遗址变“旅游胜地”的隐忧,并非不存在。

    遗址博物馆当不当建并不是问题。温总理也提到,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然而,是不是现在就该提上议程并依据某种思路(比如“申遗”)具体着手进行,却值得慎重考虑。这不仅涉及民众心理接受程度,还和安置重建等当前紧要工作密切有关。显然,抗灾重建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和民间捐赠),这时候更应用在刀刃上,至于遗址博物馆容后考虑也还来得及。退一步讲,即便作为一项议题或仅是出于征集“文物”的考虑,低调进行也好啊。别说遇难者亲属,就是我们这些“幸存者”,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抚平从“新闻”到“历史”的心灵震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