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

专家解释房屋倒塌原因能否多些技术含量

冼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5    [打印] [关闭]
    “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汶川、北川、绵竹、都江堰、彭州等地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很多房屋倒塌、损毁。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黄世敏、成都理工大学深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介寿等三位专家就此表示,此次巨大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是造成建筑物大量倒塌的主要原因,不能将地震作用下房屋的倒塌全部简单地归咎于建筑质量问题。(《成都晚报》6月4日)

    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造成了地面建筑物大量倒塌,这是万分正确的废话——没有地震,全四川这么多建筑如何同在一个时间内一齐倒塌?而且,此前在回应公众对校舍大量倒塌的质疑的时候,已经有部门和官员多次出面作出类似的解释了。公众本来希望专家能够对建筑物大量倒塌的原因,给出含有较多技术含量的解释,现在看来,我们不免失望了。

    公众希望专家的解释能够多些技术含量,主要是希望专家在调查的时候,能够多提供一些已经倒塌了的房屋(尤其是校舍)的建筑质量参数,譬如,倒塌建筑物所使用的水泥标号和钢筋标号是怎样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此前,家长及其媒体所反映的倒塌校舍用筷子粗细的钢筋甚至铁丝代替钢筋的现象是否属实?建筑设计是否有安全隐患?等等。但至少目前来看,专家们没有这样做,倒是他们所做一些推导论证显得太过主观。譬如,有专家说,“根据建筑物受损情况分析,地震在重灾区的烈度可能大大超过建筑设防标准”。不能说这话不对,但这种推导应该有个前提,就是受损建筑物是按照设防标准设计的,施工质量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倒塌房屋的设计建筑情况到底如何,我们无得而知。

    事实上,这个被专家所“忽略”的推导前提,恰恰是公众质疑最强烈和期待专家通过调查去求证的。因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建筑物建设领域内,向来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通病:设计标准是一回事,具体施工是否执行标准,是另外一回事。施工过程当中,建筑商和施工方将建筑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现象,向来是影响建筑质量的最大毒瘤。倒塌的建筑是否存在此类问题,是公众希望专家解答的。

    诚有专家所言,的确“不能将地震作用下房屋的倒塌,全部简单地归咎于建筑质量问题”,地震波传播过程的叠加效应、不同建筑物下面的地质差异,也确实是造成同一地区内的相邻楼房受损程度不一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如何,震中一些由捐建人监督施工的希望小学全都在地震中屹立不倒,而这些建筑的设防标准和造价成本也不比已倒塌了的其他同期建筑高——这又说明什么?难道这些不倒的学校,全部都是建造在没有地震波经过的风水宝地之上?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