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
每一次起飞,都把希望送给别人;每一次降落,都有生命得到拯救

他们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纪实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刘永华 李宣良 朱映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05    [打印] [关闭]

    每一次起飞,都在把希望送给别人;每一次降落,都有生命得到拯救,而危险——却留给了自己……

    5月31日下午,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直升机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失事。4天过去,机上人员下落不明……

    天空,见证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官兵对灾区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

    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是他们,用钢铁旋翼托起一个又一个“第一”,用生命铺就了灾区群众的“生命通道”。

    突击汶川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

    震后3分钟,全团启动应急预案。

    震后5分钟,全体官兵在机场集结完毕。

    震后15分钟,所有飞机进入待飞状态。

    震后118分钟,接到起飞命令,两架直升机紧急起航,飞向汶川……

    地震扬起的尘土,弥漫了天空。蒙蒙细雨中,都江堰市上空的能见度不足300米。特级飞行员、副团长姜广伟,一级飞行员、参谋长杨磊兵分两路,在都江堰市和紫坪铺水库上空来回盘旋。

    街道上挤满了避难的群众,城市面目全非……没有时间悲痛,机组人员迅速拍下一张张灾情图片。

    都江堰市的灾情被迅速查明:市区大片房屋倒塌,紫坪铺水库大坝安然无恙。

    随后,姜广伟多次试图深入汶川,终因山区余震不断,尘土漫天,气流紊乱,能见度不足200米而被迫返航。

    强烈的地震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通往山区的公路上到处都是塌方,超过70%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接连两天的大雨更是雪上加霜,一个个重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生命孤岛”。

    5月13日,滂沱大雨中,陆航团紧急起飞直升机28架次,迅速查明了北川、青川、绵竹等大部分地区的灾情,为上级正确判断、迅速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汶川!汶川!

    全世界都在急切地关注这个“从地球上消失了的县城”——受灾情况怎样?多少人员伤亡?受灾群众最缺什么……

    5月14日,在参谋长杨磊的带领下,3架直升机同时飞向汶川。在余震引发的紊乱气流和不足200米的能见度中,他们第6次向震中发起突击!

    9时06分,直升机在高山深谷中左旋右转,终于成功到达汶川县城上空,迅速上报了当地的灾情:“汶川还在!”

    大角度避开山峰、超低空穿越高压线……杨磊成功地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河滩上。

    至此,通向所有受灾县城和重灾乡镇的“空中走廊”被全部打通。

    救人第一

    在北川、在映秀、在汶川、在青川……救援部队行进受阻,救灾物资送不进去,危重伤员救不出来,数十万群众受困深山。

    直升机,成为受灾群众心中唯一的希望!

    厚厚的云层中,见不到一丝光亮,直升机在浓密的雾霭中艰难飞行。突然,前方云层出现了一丝裂缝,直升机一跃而下……

    5月14日7时48分,杨磊巧妙利用云层中的间隙,驾机成功穿越山区上空厚厚的云层,首次成功降落震中映秀。

    直升机正常只能运送12名伤员。看着伤员们焦急的眼神,杨磊绕着机舱,反复调整,一次就运走了17名重伤员。

    当天,飞行员们连续机降50多架次,运走了近百名生命垂危的伤员。到16日傍晚,映秀镇300多名重伤员被全部转运。

    几乎每一个小时,飞行员们都能接到同样的任务:抢运伤员,抢救生命。几乎每一次飞行,飞行员们都尽可能地多拉几个伤员,多拯救几个生命。

    川西高原崇山峻岭间,一条条通向“孤岛”的“生命通道”在空中延伸。直升机,成为灾区群众心目中“希望的神鹰”。

    直升机的轰鸣中,生命的奇迹不断延续……

    被埋在废墟下179小时的映秀湾电厂职工马元江,被救援部队救出后,由于现场医疗条件所限,生命危在旦夕。

    拥有5800多飞行小时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率领机组紧急起飞,在第一时间将马元江转运成都。经过医院及时抢救,马元江现已度过危险期。

    与马元江一样,在废墟下被掩埋超过100小时被抢救出来,通过这个陆航团紧急空运而创造生命奇迹的就有9人。

    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有无数热切仰望的眼睛。哪里有生命需要拯救,哪里就有“神鹰”矫健的身影。

    情况紧急!汶川县银杏乡附近发现一个70多人的老年旅行团被困峡谷。老人们的平均年龄70岁,地震当天已有10人不幸遇难,40人受伤,幸存者奄奄一息。

    峡谷周围高山林立、山头上高压线密布,飞行难度很大。陆航团接到通知后连夜制订飞行计划,果断决定,直升机在卫星定位导航指引下,低空穿越峡谷搜索遇险老人。

    第二天一早,装备处长郑军带领最有经验的机组直飞峡谷,冒险将直升机降落在一片布满乱石的河滩上。老人们得救了!

    郑军说:“在那种条件下着陆,平时想都不敢想,但为了救人,我们别无选择。”

    蛙跳战术

    向村寨进军!从5月17日开始,救灾部队官兵开始翻越重重大山,进村入户,不漏过一个村寨、一户群众,在灾区每一个角落进行“地毯式”搜救。

    地震发生已几天了,可仅映秀镇附近就有58个偏僻的乡镇和村寨还没有救援部队到达。这个陆航团所在的集团军军长许勇毅然下令,陆航团的直升机采取“蛙跳式跃进”,穿越高山峡谷,将救援部队投送到每一个乡村。

    越高山、穿峡谷、钻云层……这是中国陆航部队组建22年来,在执行同一急难险重任务中,集中动用直升机架次最多的一次,也是飞行环境和气象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

    可是,要将世界直升机作战领域最先进的“蛙跳战术”首次应用到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救援中,陆航官兵们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

    10支地面突击队迅速成立,突击队的使命是在深山中紧急开辟10个直升机机降场,为空中救援打开通路。

    银杏、卧龙、耿达、草坡、陶关……每一个偏远村镇都回荡着直升机的轰鸣声,一支支救援队伍被直升机输送到灾区的四面八方。

    食品、药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每一个村寨。5月19日下午,直升机飞临三江镇河坝村,将1吨多的救援物资送到缺衣少食的当地460多名群众手中。

    村长刘安友走上前来紧紧握住机组人员的手:“地震之后,村里的房子都垮了,出村的路也全被堵死了,要不是你们来了,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

    雄鹰的飞行没有终点……

    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而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储水量已达上亿立方米,成为悬在下游数十万受灾群众头顶的一柄利剑。水位还在以每小时12厘米的速度急速上涨,情况危急!

    水利专家急于实地勘察,但由于地势复杂,一连几天直升机也未能在堰塞体上成功着陆。

    艰巨的任务再次赋予陆航团。5月20日上午,当姜广伟驾机运送水利专家飞临唐家山堰塞湖上空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地震完全改变了当地地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土丘,如若强行机降,直升机旋翼极可能与土丘发生剧烈碰撞,从而导致机毁人亡!

    姜广伟驾机在湖畔上空反复盘旋。半个小时后,终于发现距地面五六米高有一个巴掌大的土丘。他把直升机悬停在空中,打开右侧舱门,缓缓向土丘靠拢。就在直升机贴近土丘的瞬间,专家们从悬空的直升机跳上土丘……

    险情被迅速查明。

    事后,专家们对姜广伟说:“你开直升机,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惊险!”

    5月26日上午,姜广伟带领5架直升机再度飞往唐家山堰塞湖。此时的唐家山,危险已迫在眉睫。他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在堰塞湖上空建起一条“绿色空中通道”,把抢险人员和装备及时输送到最危险的地段。

    第二天,消息传来,直升机成功将抢险人员、装备输送到位。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工程顺利施工……

    诺言

    “不忘人民养育恩,为了人民敢献身”——成都郊外凤凰山机场门口,挂着的两条红底白字的条幅格外显眼。

    这是陆航团官兵们向祖国和人民许下的诺言。

    “说实话,我宁愿没有这样的任务。”家在阿坝州小金县的藏族飞行员余德文说,“每次从家乡上空飞过,看着山谷间倒塌的房屋,我就一阵阵心酸。”

    团长余志荣家在汶川龙溪羌族乡,地震后父母兄妹等7名亲人生死不明。每天驾机从家乡上空飞过,望着已成瓦砾的家园,余志荣都强忍着不让自己的泪水流下来。

    陆航团里,和余志荣一样,家在灾区的官兵有86名。就是这些官兵,共同担负起了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直升机空运救援行动。

    灾情紧急,空运任务繁重,机组人员每天的飞行时间远远大于平时。有的机组一天要飞8到12个小时,而按条令规定,他们每天的飞行强度在6小时以内。

    飞行员钱红星说:“在灾区飞1个小时所耗的精力,相当于平时飞4小时。”

    但是,只要祖国召唤,只要人民需要,就没有什么能阻挡雄鹰飞翔的翅膀。

    参谋长杨磊驾机前往理县接运几名孕妇。快接近目的地时,山口突然刮起阵阵大风,飞机摇摇晃晃。

    “我死死攥住操纵杆,降了下去。”杨磊说,“这样的天候状况我完全可以选择返航。但这次,我们多飞一次就能多拉几个伤员,哪怕只多拉一个也值得冒险。”

    每次从灾区飞回,每名官兵都会带回一大把受灾群众向外地亲友报告平安的“亲情纸条”。陆航团全团的官兵帮助打电话、报平安。纸条越来越多,陆航团把这些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一一公布。亲情,在更大的空间得以传递……

    5月的最后一天,这个黑色的月份又被涂上了一层阴影。

    51岁的羌族飞行员邱光华在驾机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失事。飞机上其他机组成员还有:27岁的飞行员李月、46岁空中机械师王怀远和28岁的陈林以及23岁的二级士官张鹏。

    本来,在飞行员中年龄最大的邱光华,不是非执行这趟任务不可的。是他自己不忍心战友太累,抢下了这趟航线复杂、危险性大的任务。

    邱光华的家乡就在受灾严重的茂县。他曾一次次飞临自己家乡的上空,可是每次都来不及停下去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房屋。

    这是一个英雄的机组,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已飞行63架次,抢运伤员54人,运送大量救灾物资。而他们所在的陆航团,截至6月2日,已成功抢运伤员1014人,投送各类救灾人员1621人,运送物资399吨……

    地震前,邱光华和王怀远已经规划好了退休后的生活,李月刚刚领了结婚证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陈林的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刚刚来队与他团聚,张鹏刚刚被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

    太多太多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太长太长的生活画卷还没来得及书写。

    他们把对亲人的爱,融入到了对灾区群众的爱中。

    新华社成都6月4日电

    照片: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梁晋(右一)与姜平(右二)在成都的军用机场将受伤的母子送往救护车(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凯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