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考”昭示志愿服务专业化方向
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吸引了大量志愿者参与,堪称对中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次“大考”,志愿者的热情、规模、参与度和成效都是前所未有的。“志愿者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特殊而不可或缺的贡献。”团十六大代表、团四川省委书记张彤说。
退伍军人志愿者陈岩跟随国家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在映秀、北川等重灾区开展现场救援,配合救援队救出了20多名幸存者。
来自唐山的“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由各类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在北川直接抢救出23名幸存者,协助抢救伤员20人,登山搜索后引领出受灾群众300多人,运送遇难者遗体40多具。
但是,少数缺乏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盲目到达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一些地方,他们贴着“志愿服务”的车辆纷纷前往通往最核心灾区的路上,却拦住了救护车的道路,而在救援现场,一些人的围观也影响了专业人士的工作。
抗震救灾,对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态势,成为团十六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如何才能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张彤认为,首先是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动员体系,让具备不同技能的志愿者人尽其才。
四川是我国最早建立志愿服务事业指导机构的地区之一,地震发生当晚,共青团组织的志愿服务队就赶到灾区,搭建帐篷,协助医院收治伤员。灾后第二天,团省委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面向社会不间断播出志愿者招募公告。
人尽其才的另一前提是准确掌握专业技能的供求信息。张彤说,四川省团组织建立了志愿者数据库,认真登记、分类建档、按需派遣,了解服务需求后,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符合要求的信息,按需组建志愿服务队并派遣出去。他说,四川还将实行志愿者注册,专门组建消防救援、医疗卫生、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将灾区的专业需求与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对接。
团十六大代表、团重庆市委书记王志杰说,要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保证各个层级的志愿服务指导机构的正常运行,建立突发事件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他说,重庆拟建设“三驾马车”:团组织下设的志愿者工作部门、有事业编制的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面向社会的行业志愿者协会。
他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应建设开放的志愿者基金,或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扶持志愿服务的方式,提供“种子基金”,吸引社会各种资金支持,保障志愿组织的有效运转。
他认为,应支持包括民间志愿组织在内的各类志愿组织,引导和规范不同背景志愿者的行为,形成多元化志愿力量的合作发展。重庆团组织将与政府专业部门联合建立专业志愿者队伍;同时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力量,引导他们参与到官方的志愿组织之中;官方志愿组织还将与绿色志愿者协会、驴友会、车友会等自组织密切合作。
据了解,重庆将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使志愿服务信息实现网上对接,并将开通966120志愿者信息平台,联系相关事宜,一个电话即可搞定。
王志杰认为,必须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的传帮带。而最根本的是,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问题离不开志愿者事业整体的规范和发展,要早日实现志愿者立法。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照片:6月11日,在共青团十六大代表团住地举行预选团中央委员候选人投票,代表们投下了庄严的一票。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