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年用好,这是企业的根本
共青团十六大代表、担任抗震救灾总指挥的三一集团团委书记梁冶中,深深地为他的这些年轻同事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后方紧张指挥协调的13个日夜里,他注意到,很多同事深夜仍不肯回家,执意等候前方同事传回来的消息。他们排着队捐款,排着队一趟又一趟地献血。
“经过灾难磨炼,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更加成熟,我们能够担当起民族振兴的重任。”梁冶中说。
在这家成立只有18个年头的民营企业中,员工平均年龄仅29岁,两万多员工中,90%以上是青年。正是以这批年轻人为主的团队,使三一集团的销售额从13年前的不到1亿元,飞速增长至去年的135亿元。
这里为何能成为一大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镇?梁冶中告诉记者,关键是企业领导对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调查表明,未来几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达3/4,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总量的80%以上,科技成果也占到全国科技创新成果的80%以上。新经济组织的创业期短,一般只有十几年,所以多以年轻人为主体。但是,在新经济组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局面:团建意识与其历史地位严重不适应。
梁冶中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问题。把青年用好,这是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能够传承下去的手段,而团组织就承担着打通职业通道、帮助员工成功的责任。
在三一集团,立足岗位成才是青年成才导向,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层次,都有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管理人员通过管理通道,可以实现职位的跃升;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技术通道,享有持续升级的待遇。在这一过程中,团委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把握青年的成才需求,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在三一集团,年仅30岁的三一重工总裁助理罗玉良的成才故事颇具传奇色彩。罗玉良1999年毕业来到三一集团,从生产管理员一直成长为公司总裁助理。许多人都说:“罗玉良是集团‘帮助员工成功’的一个最成功的典范。”对此,罗玉良说:“是三一集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平台和挑战自我的机会。”
比罗玉良还小两岁的梁栋在许多人眼里,其晋升之快如同坐上了“直升飞机”。仅仅到公司4年,梁栋就从一名普通的国际营销代表升为总裁助理兼国际本部总经理,目前是三一集团最年轻的公司领导。梁栋坦言,在三一集团的4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充实也最能体现价值的时光。
在三一集团,像罗玉良、梁栋这样的“少壮派”不是少数。2006年一年,集团提拔科级干部292人、部级干部132人、总监级干部36人、总助级干部16人。
梁冶中告诉记者,三一集团的具体举措,首先是帮助青年成为创新的尖兵。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科技创新。世界首创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世界功率最大全液压平地机等十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仅仅是三一集团2007年一年的成果,创造这些成果的,95%以上是年轻人。
三一集团团组织还积极引导青年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士。三一集团提出“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给青年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使得共青团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三一集团派出人力物力前往灾区打通“生命通道”,很多青年通过团委建言献策,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
5月13日上午,三一集团成立以公司团委为骨干力量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紧急联系四川、重庆周边的所有客户,取得谅解,将客户已付定金购买的价值1500万元的设备腾出来,直接开赴灾区。
在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中,三一重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50多位同样年轻的操作手,在梁冶中的亲自带领下,前后奋战10多天,为有效除冰通路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